返回ChemicalBook首页>CAS数据库列表>7440-39-3

7440-39-3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Barium
CAS 7440-39-3
EINECS 编号 231-149-1
分子式 Ba
MDL 编号 MFCD00134031
分子量 137.33
MOL 文件 7440-39-3.mol
更新日期 2024/04/01 16:25:58
7440-39-3 结构式 7440-39-3 结构式

基本信息

英文别名
Barium
所属类别
无机化工产品: 无机盐: Cu单质

物理化学性质

外观性质有光泽的银白色金属,含氮时呈黄色,略具延展性。
外观性状黄银白色软金属。相对密度3.62。熔点729℃。沸点1640℃。体心立方:α=0.5025 nm。熔化热7.66 kJ/mol;汽化热149.20 kJ/mol。蒸气压:0.00133 kPa(629℃),1.33 kPa(1050℃),101.3 kPa(1640℃)。电阻率29.4μΩ?cm。电负性1.02。:Ba2+半径0.143 nm。导热系数18.4(25℃)w/(m?K)。热膨胀系数:线膨胀系数1.85×10-5m/(m?℃)。在常温下很容易与水反应释出氢气,微溶于酒精,不溶于苯。
溶解性不溶于无机酸。
熔点725 °C(lit.)
沸点1640 °C(lit.)
密度3.6 g/mL at 25 °C(lit.)
储存条件water-free area
溶解度reacts with H2O; slightly soluble in ethanol
形态rod
比重3.51
颜色银灰
电阻率 (resistivity)50.0 μΩ-cm, 20°C
水溶解性soluble with H2 evolution in cold H2O and hot H2O; slightly soluble alcohol; insoluble benzene [CRC10]
敏感性对空气敏感,湿气敏感
Merck13,967
暴露限值TLV-TWA 0.5 mg/m3 (for soluble compounds) (ACGIH and MSHA); IDLH (for soluble compounds) 250 mg/m3 (NIOSH). .
稳定性与酸、水、四氯甲烷、小卤代烃剧烈或剧烈地发生反应。应储存在惰性材料(如石油醚)下以排除空气。易燃。
EPA化学物质信息Barium (7440-39-3)

安全数据

危险性符号(GHS)
GHS02,GHS05,GHS06
警示词危险
危险性描述H228-H260-H301-H314
危险品标志C,Xi,F
危险品运输编号UN 3264 8/PG 3
WGK Germany3
RTECS号CQ8370000
TSCAYes
危险等级8
包装类别III
海关编码28051910
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浓度50 mg Ba/m3

应用领域

用途一
广泛用于合金,有铅、钙、镁、钠、锂、铝及镍等合金。用于清除无线电真空管中残留的微量气体。
用途二
用于制钡盐、合金、焰火、核反应堆等,也是精炼铜时的优良除氧剂。用于ICP-AES、AAS、AFS、ICP-MS、离子色谱等。滴定分析用标准溶液。校准仪器和装置;评价方法;工作标准;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其他。
用途三
用于制钡盐、合金、焰火等;也是精制炼铜时的优良去氧剂。 钡是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燃烧时发黄绿色火焰。钡的盐类用做高级白色颜料。金属钡是铜精炼时的优良去氧剂:~餐(诊断某些食管、胃肠道疾患的检查方法,病人服硫酸钡后,用X射线透视或拍片)。 钡、锶、钙和镁同是碱土金属,也是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不过钡和锶在地壳中的含量与钙、镁相比,还是较少的。再加上它们的化合物的实际应用不及钙和镁的化合物广泛。因此它们的化合物比钙和镁的化合物晚些被人们认识,只是戴维把钡和锶和钙、镁同时从化合物中电解分离出来。
参考质量标准
参考标准
指标名称
指标
金属钡(Ba)含量/%
99

制备方法

方法一
铝热还原法将硝酸钡热分解制得氧化钡,用细粒铝作还原剂,配料比按3BaO:2Al进行,把氧化钡和铝先制成团矿,将此团矿装入蒸馏器,加热至1150℃进行还原蒸馏,制得钡纯度为99%。

上下游产品信息

化学品安全说明书(MSDS)

7440-39-3(安全特性,毒性,储运)

爆炸物危险特性
遇水产生氢气易爆
储运特性
库房通风低温干燥; 与酸、氧化剂、卤代烃分开存放
毒性分级
剧毒
急性毒性
口服-狗 LDL0: 1 毫克/公斤 (参考:金属钡)
可燃性危险特性
空气中自燃; 遇水易燃; 遇水、醇、酸产生易燃氢气; 水和胃酸可溶解钡盐中毒
类别
遇水易燃物品
灭火剂
石墨粉、干砂
职业标准
TWA 0.5毫克(钡)/立方米

常见问题列表

简介

元素Ba; 原子序数56; 原子量137.327; IIA组(第2主组)碱土元素。 钡是银白色金属。自然界中它仅存在于含有元素混合物的矿石中。重要的组合是过氧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硝酸盐和氯酸盐。钡与铅,钾,铂,镁,硅,锌,铝和汞形成合金和金属间化合物。钡化合物与也是碱土金属的钙和锶化合物显示出密切的关系。现已鉴定出25种钡同位素,其中138Ba最丰富,其余为不稳定同位素,半衰期从140Ba的12.8天到143Ba的12 s。这些同位素中的两个131Ba和139Ba在研究中用作放射性示踪剂。

钡的电子模型

发现历史

中世纪初,炼金术士即对一些钡矿石有所了解。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发现的一些被称为“博洛尼亚石”的平滑卵石状重晶石块曾得到炼金术士的注意,因为这些矿石在受到光照后会发光数年。1602年,卡西奥劳罗(V. Casciorolus)描述了这种用有机物加热重晶石发出磷光的性质。 1774年,卡尔·威廉·舍勒发现重晶石中含有一种未发现的新元素,但无法分离提纯这种元素,只能得到它的氧化物,即氧化钡。两年后,约翰·戈特利布·甘恩也在相同的研究中得到了氧化钡。氧化钡最早被Guyton de Morveau称作“barote”,后来被拉瓦锡改作“baryta”。同在18世纪,英国矿物学家威廉·威灵宁在坎伯兰的铅矿中注意到一种沉重的矿物,现在称为毒重石,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钡。1808年,汉弗里·戴维首次通过电解熔融的钡盐分离钡单质。戴维通过与钙类似的命名方法,用重晶石(baryta)的名称加上表示元素的后缀-ium来命名钡(barium)。罗伯特·本生与奥古斯都·马修森通过电解氯化钡和氯化铵的熔融混合物来获得纯钡。

来源

钡是地壳中第17个最丰富的元素,约占地壳的0.05%。 它在镁铝石矿中发现,其为碳酸钡(BaCO3)和重晶石,称为硫酸钡(BaSO4)。 纯钡金属在地球上不存在,仅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或存在于矿物和矿石中。 在密苏里州,阿肯色州,乔治亚州,肯塔基州,内华达州,加利福尼亚州,加拿大和墨西哥发现了钡矿石,它是通过在高温真空下使用铝或硅还原氧化钡(BaO)制成的。 它也是通过在约950℃的温度下电解熔融氯化钡(BaCl2)来生产的,其中钡金属在阴极收集,氯气在阳极排放。

钡的性状图

应用

钡的最重要用途是作为电子管中的清除剂。这种金属通常为粉末形式或与铝形成合金,用于去除真空和电视显像管中的最后痕量气体。钡合金具有许多应用。它被结合到酸性电池的铅合金网格中以实现更好的性能;并添加到脱氧合金中的钢水和金属中以降低氧含量。钡薄膜用作润滑剂,适合在高温下在真空X射线管中的阳极转子上以及在用于火花塞的合金上使用。该元素的几种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核反应和光谱学中。

制备

开采出的矿石需要经过洗涤、粉碎、分类,并与石英分离。如果石英渗入矿石过深,或者矿石中铁、锌、铅含量过高,则须使用泡沫浮选法处理。最终得到的产物是质量分数98%的重晶石,纯度不低于95%,且铁和二氧化硅含量极少。

随后使用碳还原硫酸钡:

BaSO4 + 2 C → BaS + 2 CO2↑

生成了水溶性的硫化钡之后,便可以作为其它产品的原料:与氧反应得到硫酸钡,与硝酸生成硝酸钡,与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钡等。硝酸钡加热分解可以产生钡的氧化物。

金属钡可以用氧化钡在1,100 °C(2,010 °F)下与铝反应得到。

其中首先生成金属互化物BaAl4:

3 BaO + 14 Al → 3 BaAl4 + Al2O3

BaAl4是与氧化钡反应生成金属的中间产物。注意并非全部钡元素都被还原。

8 BaO + BaAl4 → Ba↑ + 7 BaAl2O4

剩余的氧化钡与生成的氧化铝反应:

BaO + Al2O3 → BaAl2O4

总反应为:

4 BaO + 2 Al → 3 Ba↑ + BaAl2O4

钡蒸气在氩气气氛中冷凝并装入模具中。这种方法在商业上用于生产超纯钡。通常市面上出售的钡纯度约99%,主要杂质为锶和钙(含量达到0.8%和0.25%),而其他杂质成分小于0.1%。 硫酸钡与硅在1,200 °C(2,190 °F)下亦可发生类似的反应得到钡和偏硅酸钡。但工业上一般不会使用电解法,因为钡易溶于熔融的卤化物,并且产物纯度较低。

危害性
粉末形式的钡金属在室温下易燃。 它必须存储在无氧气氛或石油中。 钡的许多化合物都是有毒的,尤其是氯化钡,它会影响心脏的功能,引起心室纤颤,心律失常,甚至导致死亡。几种钡的化合物具有爆炸性,如果被摄入或吸入,也具有毒性。 在实验室或工业中使用钡和其他碱金属时应格外小心。
毒性
粉尘在常温下易自燃。遇热、火焰或化学反应便能引起着火和爆炸。易遇水分解,并与酸类发生剧烈反应,放出氢气,可被反应热引起燃烧。金属钡遇水即生成氢氧化钡,具有腐蚀作用,同时水溶性钡盐有很大毒性。误服或吸入粉尘会引起中毒。应使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休息并保暖。不慎溅入眼睛用大量水冲洗,严重者就医诊治。皮肤接触先用水冲洗,再用肥皂彻底洗涤,如有灼伤就医诊治。误服立即漱口。急送医院救治。
"7440-39-3" 相关产品信息
13435-46-6 6211-24-1 10361-37-2 1304-29-6 13701-59-2 543-80-6 513-77-9 5160-02-1 7787-32-8 17194-00-2 686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