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硝唑

奥硝唑

中文名称奥硝唑
中文同义词左奥硝唑;氯醇硝唑;奥硝唑/1-(3-氯-2-羟基丙基)-2-甲基-5-硝基咪唑;1-(3-氯-2-羟基丙基)-2-甲基-5-硝基咪唑;奥硝唑;奥尼达唑;奥硝唑(标准品);奥硝唑ORNIDAZOLE
英文名称Ornidazole
英文同义词Ornidazole (Tiberal);Ornidazole 0.1;alpha-(chloromethyl)-2-methyl-5-nitro-1h-imidazole-1-ethano;alpha-(chloromethyl)-2-methyl-5-nitro-imidazole-1-ethano;ro7-0207;(S)-1-chloro-3-(2-Methyl-5-nitro-1H-iMidazol-1-yl)propan-2-ol;ORNIDAZOLE;TIMTEC-BB SBB006918
CAS号16773-42-5
分子式C7H10ClN3O3
分子量219.63
EINECS号240-826-0
相关类别抗寄生虫病药;咪唑类;医药原料;季铵盐类,相转移催化剂 Phase Transfer Catalysts;抗厌氧菌;小分子抑制剂;抗生素;原料药;医药原料药;原料;中间体;对照品-杂质对照品;医用原料;非抗生素类杀菌;医用原料;添加剂;标准品;中药对照品;合成抗菌药;药物杂质及中间体;杂质对照品;化学原料;化工原料;原药中间体;Heterocycles;Intermediates & Fine Chemicals;Pharmaceuticals;Intermediates & Fine ChemicalsHeterocycles;API;alcohol| alkyl chloride| nitro-compound;OGEN;disinfectant;抗寄生虫;化药杂质-奥硝唑;化工品;试剂;化学试剂
Mol文件16773-42-5.mol
结构式奥硝唑 结构式

奥硝唑 性质

熔点85-90°C
沸点443.2±40.0 °C(Predicted)
密度1.6545 (rough estimate)
折射率1.6000 (estimate)
储存条件Sealed in dry,Room Temperature
溶解度溶于乙醇,浓度为50mg/ml
酸度系数(pKa)2.4 ± 0.1(at 25℃)
颜色从甲苯中结晶的晶体
最大波长(λmax)276nm(H2SO4 aq.)(lit.)
Merck14,6872
InChIKeyIPWKIXLWTCNBKN-UHFFFAOYSA-N
CAS 数据库16773-42-5(CAS DataBase Reference)

奥硝唑 用途与合成方法

奥硝唑为第三代硝基咪唑类药物,比甲硝唑、替硝唑的抗菌优势明显。奥硝唑药效持续时间长,其血浆消除半衰期为14.4小时,高于甲硝唑的8.4小时和替硝唑的12.7小时,因此可减少患者服药次数,更加方便使用。
作用于厌氧菌、阿米巴虫、贾弟鞭毛虫和毛滴虫细胞的DNA,使其螺旋结构断裂或阻止其转录复制而导致致病菌死亡。口服后2小时可达血药峰浓度,生物利用度约90%。
奥硝唑胶囊
奥硝唑结构中含有一个带羟基的手性碳原子,因此就具有了旋光性,消旋体为左奥硝唑和右奥硝唑。两者主要表现为消除的差异,在尿液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率、在脑中的分布、血脑屏障通透性、代谢产物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只是左奥硝唑消除比右奥硝唑快,这样使得左奥硝唑的临床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而右奥硝唑容易产生神经毒性。
左奥硝唑现在已经在我国上市,主要用于治疗敏感厌氧菌引起的多种感染性疾病,以及手术前感染的预防。奥硝唑(ornidazole)是继甲硝唑、替硝唑之后临床广泛使用的第三代硝基咪唑类抗厌氧菌药物。
药效学 奥硝唑主要以药物原型或活性代谢产物与细胞成分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致病菌死亡。初步研究表明,本药对克隆病有效,但有关本药与其他硝基咪唑类药物间的对比研究有限。
作用机制 在体内,本药以有细胞毒作用的药物原型或活性代谢产物。作用于厌氧菌、阿米巴、贾第鞭毛虫和毛滴虫细胞的 DNA,使其螺旋结构断裂或阻断其转录复制而致使其死亡,达到抗菌、抗原生质的目的。
抗菌谱 厌氧菌:脆弱拟杆菌、狄氏拟杆菌、卵圆拟杆菌、多形拟杆菌、普通拟杆菌、梭状芽胞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幽门螺杆菌、黑色素拟杆菌、梭杆菌、CO2噬织维菌、牙龈类杆菌。
寄生虫:毛滴虫、贾第鞭毛虫、阿米巴。本品口服后易吸收,生物利用度大于90%。单剂量口服 1.5g,2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为 30mg/L,24小时降至9mg/L,48 小时降至2.5mg/L;口服0.5g,达血药浓度峰值为10.9mg/L。也可经阴道吸收,阴道给予本品栓剂0.5g后12小时达血药峰浓度,约为5mg/L。药物吸收后在体内广泛分布,在唾液、胆汁、阴道分泌物、尿液、脓液中接近血药浓度,并可透过血脑屏障,血浆蛋白结合率不超过15%。在肝中代谢,其活性代谢物为M1 [1-(3-氯-2-丙基)-2-羟甲基-5-硝基咪唑]和M2[1- (3-羟基-2-羟丙基)-2-甲基-5-硝基咪唑]。本品原形清除半衰期为11~14小时,M1 和M2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5小时和6小时。本品肾清除率为 45~50ml/min,绝大部分以游离或代谢产物经肾脏从尿中排泄,不足4%以药物原形排泄,其余 22%从粪便中排出。本品可通过透析清除。本品适用于敏感微生物和厌氧菌引起的感染。
1.毛滴虫引起的男女泌尿生殖道感染。
2.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肠、肝阿米巴虫病(包括阿米巴痢疾、阿米巴肝脓肿)。
3.贾第鞭毛虫病。
4.厌氧菌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腹膜炎、手术后伤口感染、产后脓毒病、脓毒性流产、子宫内膜炎以及敏感菌引起的其他感染。
5.预防各种手术后厌氧菌感染。1.与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等合用,本品能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半衰期延长,增强抗凝药的药效,如两药同用时,应注意观察凝血酶原时间,并调整给药剂量。
2.与巴比妥类药物、雷尼替丁和西米替丁合用,可使本品加速消除而降效,不宜同用。
3.本品可延长维库溴铵的肌肉松弛作用,降低其疗效,不宜全用。
4.本品与氟罗沙星无明显的相互作用。
5.本品与其他硝基咪唑类药物不同,本品可能与酒精无相互作用,尚须进一步研究证实。1.对本品及其他硝基咪唑类药物过敏者、脑和脊髓发生病变的患者、各种器官硬化症、造血功能低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禁用。
2.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者,慎用分散片。有肝病患者、酗酒者慎用。
3.3岁以下小儿不宜用注射剂,儿童慎用。孕妇(尤其妊娠早期)和哺乳妇女不宜用。
4.用药前后检查全血细胞。
5.为减少胃肠道反应,本品应在餐后服用或与食物同服。
6.使用本品注射剂以前,应适当稀释。使用本品粉针剂时应先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 5%葡萄糖注射液50~100ml溶解,最后稀释成2.5~5mg/ml溶液后缓慢滴注,滴注时间不少于 30分钟。本品有良好的耐受性,用药期间可能出现下列不良反应。
1.中枢神经系统:可见头痛、疲劳、强直、困倦、眩晕、颤抖、四肢麻木、痉挛、癫痫发作、运动失调和神经错乱、意识短暂消失等;亦可见周围神经病变。
2.消化系统:可见轻度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胃痛、口腔异味、肝功能异常等。
3.过敏反应:可见皮疹、瘙痒等。
4.其他:注射局部有刺感、疼痛等;尚有白细胞减少等。
有关奥硝唑的奥硝唑药理、药代动力学、适应症、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是由Chemicalbook的东方编辑整理。(2016-03-18)
用途 
抗寄生虫药。
用途 
用作抗厌氧菌及抗原虫药

安全信息

危险品标志Xn
危险类别码22
安全说明36
WGK Germany3
RTECS号NI5460000
海关编码2933.29.4300
危险等级IRRITANT
毒性LD50 in rats, mice (mg/kg): 1780, 1420 orally (Grunberg); LD50 in mice (mg/kg): >2000 orally, >2000 i.p. (Hoffer, Grunberg)

MSDS信息

更新日期产品编号产品名称CAS号包装价格
2024/01/25HY-B0508奥硝唑
Ornidazole
16773-42-5500mg400元
2024/01/25HY-B0508奥硝唑
Ornidazole
16773-42-510mM * 1mLin DMSO500元

奥硝唑 上下游产品信息

上游原料
"奥硝唑"相关产品信息
醚菌酯 二甲基烯丙基胺 乙酸乙酯 甲基硫菌灵 3-甲基-2-丁酮 乙醇 水杨酸甲酯 2-甲基-5-硝基咪唑 N-甲基咪唑 2-甲基-4-硝基咪唑 烯丙基甲基醚 甲磺隆 苄嘧磺隆 环丙甲基酮 咪唑 羟丙基纤维素 奥硝唑异构体 α-(氯甲基)-2-羟甲基-5-硝基咪唑-1-乙醇
主页 | 企业会员服务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旧版入口 | 中文MSDS | CAS Index | 常用化学品CAS列表 | 化工产品目录 | 新产品列表 | 评选活动 | HS海关编码 | MSDS查询 | 化工站点

Copyright © 2016-2023 ChemicalBook 版权所有  京ICP备07040585号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2032676号  

互联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9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编号(京)-非经营性-2015-0073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证明(三级)  营业执照公示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本站规定,单位或个人购买相关危险物品应取得有效的资质、资格条件。
参考《应急管理部等多部门关于加强互联网销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通知 (应急〔2022〕119号)》《互联网危险物品信息发布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