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镍生产工艺结晶理论和操作

2020/11/10 14:24:27

概述

硫酸镍属于盐类的一种,无水盐为黄色粉状物或柠檬黄色等轴八面体晶体,密度3.6 g/cm3,吸收空气中水分后变成绿色,加热时分解。水合硫酸镍主要有7 水合硫酸镍(NiSO4·7H2O)和6 水合硫酸镍(NiSO4·6H2O)两种,前者为水绿色斜方棱形晶体,有甜味,俗称“翠矾”,密度1.948g/cm3,熔点98~100℃;后者为蓝色四角锥体或绿色单斜晶系,密度2.07g/cm3。两者都溶于水,不溶于醇。工业化生产主要以6水合硫酸镍为主。

硫酸镍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民用、建筑、航空航天器材、国防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主要用在电镀、化学镀、铝材着色、电池材料及催化剂等方面。

国内硫酸镍工业生产的原料大致有三类:一是电镍,经过浸出生产出硫酸镍溶液;二是高冰镍,经过三段逆流选择性浸出生产出硫酸镍溶液;三是含镍的废旧物质,经过浸出、除杂生产出硫酸镍溶液。无论哪种原料,都要经过浸出、除杂,生产出合格的硫酸镍溶液。另外,还可以通过萃取等工艺,进一步提高硫酸镍溶液的质量。合格的硫酸镍溶液经过调酸、蒸发、结晶、离心干燥、筛分及包装等工序,最终产出硫酸镍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结晶过程十分关键,直接影响硫酸镍产品的品质。本文对硫酸镍的结晶过程进行分析,详细叙述了实际生产中的操作控制。

硫酸镍结晶过程分析与实际操作控制

2.1 硫酸镍结晶过程分析

硫酸镍结晶过程主要包括晶核的形成与晶体的生长两个阶段。

2.1.1 晶核的形成

晶核的形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溶液达到过饱和之后形成的,称为“一次成核”,另一种是受到搅动、尘埃、电磁波辐射等外界因素的诱发而形成的,称为“二次成核”。澄清的过饱和溶液在介稳区内是极不易形成晶核的,只能人为地加入一定数量的晶种。

2.1.2 晶体的生长

晶核在饱和的溶液中不断长大,晶体长大的过程实质是溶液中的过剩溶质向晶核上粘附,使得晶体格子扩大的过程,也就是说溶质是按照结晶格子的特定规律向晶核上粘附的。研究发现,晶体上不同晶面的生长速度是很不一致的,而晶面的相对生长速度对于晶体的形态具有很大的影响,当相邻的晶面交角为钝角时,生长快的晶面在生长过程中将相对逐渐变小,甚至消失,而生长速度慢的晶面在生长过程中扩大,晶面相对生长速度的不同将造成晶体形态的变化。

由于结晶的过程包括晶核的形成与晶体的成长两个阶段,因此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速率:晶核的形成速率与晶体的成长速率。如果晶核形成速率远远大于晶体的成长速率,则溶液中大量晶核还来不及长大,结晶过程就结束,造成成品中晶体小而多。而如果晶核形成速率远远小于晶体成长速率,则溶液中的晶核有足够的时间长大,产品的颗粒大而均匀。如果两者速率相近,其结果是产品的粒度大小参差不一。这两种速率的大小不仅影响产品的外部质量(即外形),而且还可能影响产品内部质量。生长速率快,有可能导致两个以上的晶体彼此相连,虽然从表面上看其晶体较大,但在晶体与晶体之间往往夹杂有气态、液态或固态杂质,严重影响产品的纯度。在实际生产中,要求产品既要外观颗粒大又要纯度高,这就必须从控制晶核的形成速率与晶体的生长速率入手。

2.2 硫酸镍结晶过程的操作控制

(1)当物料没过搅拌桨底部时,开动减速机油泵电机及搅拌桨电机,并调变频器至35 Hz。收料结束后打开槽盖。

(2)物料在结晶槽(规格为?1 500 mm×2 000 mm)内停留20 min后,略微打开冷却水进水阀门,开始缓慢降温,当物料温度降至58 ℃时,关闭冷却水进水阀门。结晶槽内的温度从收料降至58 ℃所用时间控制在1.5~2 h。

(3)物料自然降温到53~55 ℃时,调变频器到42 Hz,然后加入晶种,关闭冷却水进水阀门。

(4)物料停留1.5~2 h后,打开冷却水回水阀门及进水阀门,开始缓慢降温,每次降温幅度不能超过0.5 ℃。

(5)随着温度的降低、颗粒的成长,相应地调小变频器的频率,以降低搅拌浆转速,减小颗粒与槽体之间的磨损。

(6)温度降至42~45 ℃,结晶槽内的晶体全部为十面体颗粒时,结晶过程结束。从加入晶种到结晶结束所用的时间控制在4.5~5.0 h。

(7)结晶结束后即可排料,进入下一道工序。

(8)变频器的频率要随着结晶槽内物料液面的降低随时下调,当液面降至搅拌桨下方时,停运搅拌电机及油泵电机。

(9)物料排空后,将结晶槽清洗干净,然后关闭排料阀。

影响硫酸镍晶体产品品质的因素

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影响硫酸镍结晶品质的主要因素有:pH值、过饱和度、蒸发速度、品种、搅拌等。

3.1 pH值的影响

pH值直接影响产品的结晶性能,pH值低,产品外形细长,主要为针状;pH值高,产品外形粗短,这都不是希望得到的。实践中摸索出pH控制在3.0~3.5之间,产品的外观完全符合要求。

3.2 过饱和度的影响

过饱和度是产生结晶的前提条件,是结晶过程的根本动力。生产实际摸索出的工艺参数为:蒸发浓缩的浓度控制在330~360 g/L,蒸发排料温度控制在85 ℃以上,料排至结晶槽后降温至58 ℃,以产生足够的过饱和度。

3.3 蒸发速度的影响

蒸发是形成过饱和度的主要手段。蒸发速度过快会使溶液很快达到过饱和状态,甚至直接穿越介稳区,不利于结晶的控制。实际生产中的蒸发速度控制为使90 g/L的蒸前液达到蒸发排料浓度一般经过5 h左右。

3.4 晶种的影响

晶种主要是用来控制晶核数量的,以得到较大且均匀的产品。加晶种必须掌握好时机,温度较高,加入的晶种有可能部分或全部溶化;温度过低,溶液中已产生大量细晶,再加晶种已不起作用。加入晶种的重量可通过下式计算:

W1=W2(L31/L32) (1)

式中:W1为加入晶种的重量;W2为所需产出产品的重量;L1为晶种颗粒的平均尺寸;L2为产品颗粒的平均尺寸。

3.5 搅拌的影响

搅拌起如下作用:①加速溶液的热传导,加快生产过程;②增加溶质的碰撞机会,有利于结晶的生长;③使溶液的温度均匀,防止溶液中出现局部浓度不均、结垢等问题;④使晶核分布均匀,防止两个以上的晶体粘附在一起,避免晶体间夹杂气态、液态或固态杂质,影响产品质量。

从搅拌作用可以看出,搅拌速度的控制对结晶也有很大影响,在结晶的不同阶段应控制不同的搅拌速度。

硫酸镍产品存储中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结块是硫酸镍产品贮存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造成结块的原因很多,例如晶体颗粒的尺寸、形状,贮存期间的温度及温度的变化、贮存时间等。一般来讲,结块是由于晶体表面受潮形成溶液,随后又增发形成新结晶体把相邻的晶粒联结在一起所致。结块还与颗粒的大小和形状有关,减小晶粒间的接触,可以减轻结块,因此要求产品颗粒尽可能大些。颗粒的形状和均匀性也是影响结块的主要因素,均匀粒状晶体最不易结块,因为单位体积内接触点少,即使结块也易打碎。
预防结块的主要措施有:

(1)控制结晶,防止二次成核,以获得规格均匀的晶体;

(2)添加改变剂,使晶体外形尽量是粒状或柱状;

(3)采用覆盖剂或隔离剂,防止或减少晶体的直接接触。

本企业目前生产中,尽量使产品大而均匀,但未尝试采用覆盖剂或隔离剂,这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会逐渐摸索,使产品结块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结论

通过摸索与改进,逐步完善了硫酸镍结晶生产的操作条件和工艺参数,稳定了硫酸镍产品的质量,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免责申明 ChemicalBook平台所发布的新闻资讯只作为知识提供,仅供各位业内人士参考和交流,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您不应 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与ChemicalBook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量:4637 0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六水合硝酸镍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

硝酸镍的应用 20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