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氰酸钠
中文名称 | 硫氰酸钠 |
---|---|
中文同义词 | 硫氰酸钠;硫氰酸钠, ACS, 98.0%最低;硫氰化钠;硫氰酸钠(硫氰酸钾);硫氰酸钠, ACS MIN;硫氰酸钠(冷库);硫氰酸钠,96%;硫氰酸钠, ACS, 98.0% MIN |
英文名称 | Sodium thiocyanate |
英文同义词 | natriumrhodanid;scyan;sodiumthiocyanatesolution(56%orless);SodiumThiocyanate99%Min;SodiumThiocyanateGr;SodiumThiocyanateExtraPure;SodiumThiocyanateAcs;SodiumThiocyanateAr |
CAS号 | 540-72-7 |
分子式 | CNNaS |
分子量 | 81.07 |
EINECS号 | 208-754-4 |
相关类别 | 有机金属盐;防腐杀虫剂;防霉剂和保鲜剂;食品添加剂;Cg氰化物;无机化工产品;无机盐;有机砌块;医药中间体;其他生化试剂;生物化学;医药原料;硫氰酸盐;异硫氰酸盐;容量分析滴定液;fine chemical;工业原料;化工原料;染料中间体;化工产品-无机化工;硅酸盐;无机化工原料;化工;其他原料;有机化工原料;原料;无机酸类;医药原料药;产品1;医药、农药及染料中间体;其他;硫酸盐;无机化工;化工中间体;生化试剂;Inorganics;mining;fine chemicals |
Mol文件 | 540-72-7.mol |
结构式 | ![]() |
硫氰酸钠 性质
熔点 | 287 °C (dec.) (lit.) |
---|---|
密度 | 1.295 g/mL at 20 °C |
堆积密度 | 800-1000kg/m3 |
蒸气压 | <1 hPa (20 °C) |
折射率 | 1.545 |
储存条件 | Store at +5°C to +30°C. |
溶解度 | 在20℃时水的溶解度为8M,澄清,无色 |
形态 | 固体 |
颜色 | 白色 |
PH值 | 6-8 (100g/l, H2O, 20℃) |
气味 (Odor) | 无味 |
水溶解性 | 139 g/100 mL (21 ºC) |
敏感性 | Hygroscopic |
Merck | 14,9327 |
BRN | 3594965 |
暴露限值 | NIOSH: IDLH 25 mg/m3 |
稳定性 | 稳定的。与酸、强碱不相容。暴露在光线下可能分解。与酸接触释放剧毒气体。 |
InChIKey | VGTPCRGMBIAPIM-UHFFFAOYSA-M |
LogP | 0.58 |
CAS 数据库 | 540-72-7(CAS DataBase Reference) |
EPA化学物质信息 | Sodium thiocyanate (540-72-7) |
Absorption | cut-off at 276nm in H2O at 8M |
硫氰酸钠又名硫氰化钠。其结构式为Na—S—C≡N。由氰化钠和硫磺反应制得或为焦炉煤气脱硫的副产物。化学式NaSCN。分子量81.07。白色结晶状粉末,在空气中极易潮解。含两个结晶水的产品为白色针状结晶。相对密度1.735。熔点287℃。折射率1.625。溶于水、乙醇、丙酮等溶剂。水溶液呈中性,遇铁盐生成血红色的硫氰化铁,与亚铁盐不反应。有毒。贮运应防潮。用作聚丙烯腈纤维抽丝溶剂、彩色电影胶片冲洗剂、化学分析试剂。准确称取试样约1.0g,用水定容至100ml,移入一滴定管中。另取一250ml三角烧瓶,加0.1mol/L硝酸银10ml,稀硝酸试液(TS-158)5ml和硫酸铁铵试液(TS-99)2ml。用试样液滴定该液到产生粉红黄色。10ml硝酸银相当于NaSCN84.1mg。
不含硫磺颗粒的脱硫脱氰废液用压缩空气从废液槽压送到蒸发器,浓缩后经真空过滤器过滤。滤渣主要为碳酸钠,溶解后送回蒽醌二磺酸法脱硫脱氰装置。滤液放入结晶槽,冷却结晶后经离心机分离,过滤后得到粗硫代硫酸钠。滤液送回蒸发器,再经浓缩、真空过滤、冷却结晶和离心机过滤,得到粗硫氰酸钠,滤液送回蒸发器重复使用。粗硫氰酸钠送入反应器,用蒸馏水配制成溶液,先加入浓度为93%的硫酸(加入量为理论量的120%),分解硫代硫酸钠和铁的络合物,然后再加入钡盐除去硫酸基硫酸根,最后加入固体氢氧化钠,除去铁离子。反应后的物料经真空过滤,将滤液放入另一反应器,加醋酸调到pH值为7,再加活性炭脱色。然后移入另一中间槽真空过滤, 所得滤液经过蒸发器浓缩、真空过滤、结晶槽中冷却,并加同质晶种使之结晶。结晶放入离心机过滤,便制得含两份结晶水的硫氰酸钠产品。
NaCN+S→NaSCN
砷碱副产法以砷碱液脱除焦炉气中硫化氢时,生成硫氰化钠和氰钠,通过再生塔转化成硫代硫酸钠和氰酸钠。
上述砷碱液脱硫废液用硫酸处理,控制Ph值至4.5,使硫化砷析出,用纯碱中和,此时原料液中硫氰酸钠含量为130~160 g/L,硫代硫酸钠250~300 g/L,经真空蒸发,在15~16℃下结晶,分离除硫酸钠和硫代硫酸钠,粗品加水溶解,加人硫酸在90~100℃保温2h,使硫代硫酸钠转变为硫酸钠,过滤除去,滤液经加碱除铁,加氢氧化钡除残存的硫酸钠,上层净化后滤液再经真空蒸发、离心分离,即得纯度在98%以上、含氧化亚铁(FeO)量0.0005%以下的硫氰酸钠成品。其反应如下:
3Na2S2O3+H2SO4→3Na2SO4+4S+H2O
Fe3++3OH-→Fe(OH)3↓
Na2SO4+Ba(OH)2→BaSO4↓+2NaOH
▼
▲
溶解性(OT-42)
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
5%(W/V)水溶液的Ph值
5.5~8.5
钠试验(IT-28)
阳性
与氰化物的作用很不相同,无剧毒,慢性中毒时出现甲状腺损伤。人内服30g后,经4~8 h发生类似精神分裂症的急性精神病,伴有定向力障碍、幻觉及急性胃炎。(硫氰酸钠工业品最高容许浓度为50mg/m3)
ADI延期决定(FAO/WHO,2001);慢性中毒时可出现甲状腺损伤。
GB 2760一89:每升生牛乳的最大使用量为0.3%过氧化氢2.0ml加硫氰酸钠15.0mg。可在黑龙江、内蒙地区使用。如要扩大使用地区,必须由省级卫生部门报请卫生部审核批准并按农业部有关实施规范执行。工业上用氰化钠与硫浆共沸制得,在焦化厂为焦炉煤气净化产品之一,以蒽醌二磺酸法的废液制取。用蒽醌二磺酸法进行焦炉煤气脱硫脱氢时,吸收液中的碳酸钠吸收煤气中硫化氢,生成硫氢化钠,硫氢化钠与煤气中氰化氢反应生成硫氰酸钠; 吸收液在再生塔中用压缩空气再生时,其中的硫氢化钠被氧化生成硫代硫酸钠。这两种钠盐的积聚将影响吸收液的脱硫脱氰效率,因此必须连续排出废液。焦化厂对此废液的处理方法之一就是提取其中的盐类,首先从废液中分离出粗硫代硫酸钠, 再制取含有两份结晶水的硫氰酸钠。产品的质量要求是硫氰酸钠的干基含量大于98%。不含硫磺颗粒的脱硫脱氰废液用压缩空气从废液槽压送到蒸发器,浓缩后经真空过滤器过滤。滤渣主要为碳酸钠,溶解后送回蒽醌二磺酸法脱硫脱氰装置。滤液放入结晶槽,冷却结晶后经离心机分离,过滤后得到粗硫代硫酸钠。滤液送回蒸发器,再经浓缩、真空过滤、冷却结晶和离心机过滤,得到粗硫氰酸钠,滤液送回蒸发器重复使用。粗硫氰酸钠送入反应器,用蒸馏水配制成溶液,先加入浓度为93%的硫酸(加入量为理论量的120%),分解硫代硫酸钠和铁的络合物,然后再加入钡盐除去硫酸基硫酸根,最后加入固体氢氧化钠,除去铁离子。反应后的物料经真空过滤,将滤液放入另一反应器,加醋酸调到pH值为7,再加活性炭脱色。然后移入另一中间槽真空过滤, 所得滤液经过蒸发器浓缩、真空过滤、结晶槽中冷却,并加同质晶种使之结晶。结晶放入离心机过滤,便制得含两份结晶水的硫氰酸钠产品。
化学性质
白色斜方晶系结晶或粉末;易溶于水、乙醇、丙酮等溶剂。
用途
硫氰酸钠可用作聚丙烯腈纤维抽丝溶剂,彩色电影胶片冲洗剂,某些植物脱叶剂,以及机场道路除莠剂,还用于制药、印染、橡胶处理、黑色镀镍、彩色电影、农药等工业等;还用于抑霉防腐剂。GB 2760--2001规定与过氧化氢合用于生牛乳保鲜,它还可用作分析试剂,如钢铁中铌中的测定及测定银、铜、铁,制造有机硫氰酸盐。
生产方法
合成法将氰化钠与硫黄反应生成硫氰酸钠,经除杂、活性炭脱色、过滤,滤液再经蒸发、过滤、结晶、分离,制得硫氰酸钠。其NaCN+S→NaSCN
砷碱副产法以砷碱液脱除焦炉气中硫化氢时,生成硫氰化钠和氰钠,通过再生塔转化成硫代硫酸钠和氰酸钠。
上述砷碱液脱硫废液用硫酸处理,控制Ph值至4.5,使硫化砷析出,用纯碱中和,此时原料液中硫氰酸钠含量为130~160 g/L,硫代硫酸钠250~300 g/L,经真空蒸发,在15~16℃下结晶,分离除硫酸钠和硫代硫酸钠,粗品加水溶解,加人硫酸在90~100℃保温2h,使硫代硫酸钠转变为硫酸钠,过滤除去,滤液经加碱除铁,加氢氧化钡除残存的硫酸钠,上层净化后滤液再经真空蒸发、离心分离,即得纯度在98%以上、含氧化亚铁(FeO)量0.0005%以下的硫氰酸钠成品。其反应如下:
3Na2S2O3+H2SO4→3Na2SO4+4S+H2O
Fe3++3OH-→Fe(OH)3↓
Na2SO4+Ba(OH)2→BaSO4↓+2NaOH
安全信息
危险品标志 | Xn |
---|---|
危险类别码 | 32-52/53-20/21/22-36 |
安全说明 | 36/37-61-13-46-26 |
WGK Germany | 1 |
RTECS号 | XL2275000 |
F | 3 |
TSCA | Yes |
海关编码 | 28429011 |
毒性 | LD50 orally in rats: 764 mg/kg; i.v. in mice: 484 mg/kg (Anderson, Chen) |
提供商 | 语言 |
---|---|
中文
|
|
英文
|
|
英文
|
|
英文
|
|
中文
|
|
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