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副伤寒抗原(S-B-Ag)是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的特异性抗原,该菌是引起乙型副伤寒的病原菌,其抗原结构具有独特性,在疾病诊断、细菌鉴别和血清学分型中发挥关键作用。以下从概念、抗原组成、临床意义等方面详细介绍:
一、基本概念
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属于沙门氏菌属 B 群,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副伤寒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副伤寒包括甲、乙、丙型,乙型副伤寒由该菌引发)。
S-B-Ag:“S” 代表 “沙门氏菌(Salmonella)”,“B” 代表 “乙型副伤寒(paratyphi B)”,“Ag” 即抗原,整体指代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特异性抗原,主要包括O 抗原(菌体抗原) 和H 抗原(鞭毛抗原) 两类,是细菌血清学分类和临床诊断的核心标志物。
二、抗原组成及特性
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抗原结构与其他沙门氏菌(如伤寒、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类似,但具有独特的血清学特征,主要依赖 O 抗原和 H 抗原区分:
O 抗原(菌体抗原)
化学本质:细胞壁脂多糖(LPS),热稳定性强(100℃加热数小时不被破坏)。
特异性:属于沙门氏菌 B 群的特征性 O 抗原(血清型为 O4),与伤寒沙门氏菌(O9)、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O2)的 O 抗原不同,是区分 B 群与其他群沙门氏菌的关键标志。
免疫反应:感染后,机体针对 O 抗原产生抗 - O 抗体,出现时间较早(发病后 1 周左右),持续时间较短(数周至数月),滴度升高可作为早期感染的辅助指标。
H 抗原(鞭毛抗原)
化学本质:鞭毛蛋白,热不稳定性(60℃以上易被破坏)。
特异性: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 H 抗原分为 “第一相” 和 “第二相”:
第一相为 “b” 型(特异性较高);
第二相为 “1,2” 型(部分菌株可能缺失),是其血清学分型的重要依据(与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 “H-a”、伤寒沙门氏菌 “H-d” 明显不同)。
免疫反应:抗 - H 抗体出现较晚(发病后 2 周左右),但持续时间较长(数月至数年),且滴度通常高于抗 - O 抗体。
三、临床意义
乙型副伤寒的血清学诊断
主要通过肥达试验或特异性血清凝集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针对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 O 抗原(O4)和 H 抗原(b)的抗体:
若抗 - O 抗体(抗 - O4)和抗 - H 抗体(抗 - b)滴度≥1:160,结合临床症状(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较伤寒轻,肠道症状更明显),可辅助诊断乙型副伤寒。
双份血清(急性期与恢复期)抗体滴度递增 4 倍以上,诊断价值更高(可区分既往感染与现症感染)。
细菌鉴定与分型
在微生物实验室中,通过特异性抗血清(抗 - O4 血清、抗 - b 血清)与待检菌进行凝集试验:
若与抗 - O4 血清凝集(O 抗原阳性)、与抗 - b 血清凝集(H 抗原阳性),可确诊为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用于病原学确认。
其 H 抗原的 “双相性”(第一相 b、第二相 1,2)是 B 群沙门氏菌的典型特征,可进一步与其他沙门氏菌区分。
与其他沙门氏菌感染的鉴别
乙型副伤寒的症状与伤寒、甲型副伤寒相似,但抗原特异性是鉴别核心:
病原体 O 抗原 H 抗原(第一相) 所属沙门氏菌群
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 O4 b B 群
伤寒沙门氏菌 O9 d D 群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 O2 a A 群
通过上表可明确区分三者,避免误诊。
四、注意事项
血清学检测的局限性:少数患者可能因免疫功能低下、早期使用抗生素或感染菌量少,抗体产生延迟或滴度不升高,需结合病原学检查(如血、粪便、骨髓培养分离出细菌)确诊。
交叉反应风险:其他 B 群沙门氏菌(如鼠伤寒沙门氏菌)可能与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 O 抗原(O4)存在交叉反应,需通过 H 抗原进一步鉴别。
流行病学意义:通过监测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抗原型别,可追踪传染源、分析流行趋势,为防控提供依据。
总之,乙型副伤寒抗原(S-B-Ag)的 O 抗原(O4)和 H 抗原(b)是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特异性标志,其抗体检测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细菌鉴定、分型及与其他沙门氏菌感染鉴别的核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