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Rat Small Intestinal Crypt Epithelial Cells, IEC-6)是来源于SD大鼠小肠隐窝的经典上皮细胞系,是肠道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实验模型。IEC-6细胞于20世纪70年代被成功分离和建立,并因其稳定的贴壁生长特性、较强的增殖能力以及对外界因子的敏感性而被广泛应用。与原代小肠隐窝上皮细胞相比,IEC-6细胞在培养操作上更加稳定,适合长期传代和重复性实验。
这些细胞在形态上通常表现为立方状或短柱状,贴壁生长,并具有明显的干性与增殖特征。在分子水平上,IEC-6细胞可表达干细胞标志物 Lgr5 和 SOX9,同时具有活跃的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这是肠道隐窝干细胞维持自我更新的重要机制。IEC-6细胞在研究肠屏障功能、炎症性肠病(IBD)、放射损伤修复以及肠道药物代谢方面有着突出的应用价值。
炎症性肠病研究:IEC-6细胞常用于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体外模型,帮助研究肠道上皮损伤与修复机制。
药物与毒理学筛选:IEC-6可作为药物口服吸收与毒性评价的实验模型,常用于评估候选药物对小肠屏障的影响。
屏障功能研究:通过紧密连接蛋白(如ZO-1、Claudin、Occludin)的检测,研究IEC-6在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中的作用。
放射与化疗损伤模型:IEC-6对外源性损伤因子(如放射线、化疗药物)高度敏感,可用于研究肠道放射损伤修复机制。
肠道免疫与菌群互作:IEC-6常用于探讨病原菌、益生菌及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对小肠隐窝上皮功能的调控作用。
营养学研究:IEC-6是研究营养物质(如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对肠道功能调节的重要细胞模型。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IEC-6中紧密连接蛋白、干细胞与增殖标志物(如Ki67、SOX9)的表达。
屏障功能实验:通过跨上皮电阻(TEER)检测、荧光标记分子通透性实验,评价IEC-6单层的屏障功能。
炎症模型构建:用LPS(脂多糖)、TNF-α或IL-1β处理IEC-6,诱导炎症反应,研究相关信号通路。
药物吸收与代谢实验:检测候选药物对IEC-6的细胞毒性、转运蛋白活性及屏障完整性影响。
放射损伤实验:辐射处理IEC-6后,研究其DNA损伤、凋亡与修复机制。
类器官培养延伸:IEC-6可结合3D培养体系,用于模拟小肠隐窝的再生与分化。
IEC-6细胞作为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的代表性细胞系,具有显著的实验优势。首先,它的培养条件稳定,适合在常规实验室环境中传代和长期保存。其次,IEC-6对外源性刺激(如炎症因子、药物、放射)反应灵敏,能够快速反映肠道屏障损伤与修复的动态变化。与原代小肠上皮细胞相比,IEC-6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且可实现较高的实验重复性。
在科研中,IEC-6的广泛应用不仅限于炎症性疾病模型,还包括药理学、毒理学、营养学等多个领域。此外,IEC-6细胞可与免疫细胞共培养,进一步拓展其在肠道微环境模拟中的应用潜力。作为一种经典细胞系,IEC-6因其稳定性和广泛适用性而成为消化系统研究的核心实验工具之一。
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IEC-6细胞)在肠道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探索肠道干细胞更新、炎症性疾病机制、药物吸收与屏障修复的重要细胞模型。随着分子生物学、单细胞组学和空间转录组学的发展,IEC-6将在揭示肠道上皮细胞异质性、信号通路调控及疾病发生机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未来,结合类器官培养、CRISPR基因编辑和多细胞共培养体系,IEC-6有望应用于更加复杂的肠道模拟系统,推动消化系统疾病的精准治疗与药物研发。作为一类经典的肠道研究细胞,IEC-6不仅在基础科研中价值巨大,还将在临床前实验和药物开发中发挥关键作用。
青旗(上海)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商家时请提及chemicalbook,有助于交易顺利完成!
微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