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正丁基-2-苯基-3-(1H-咪唑-1-基)丙腈

2-正丁基-2-苯基-3-(1H-咪唑-1-基)丙腈

中文名称2-正丁基-2-苯基-3-(1H-咪唑-1-基)丙腈
中文同义词2-正丁基-2-苯基-3-(1H-咪唑-1-基)丙腈
英文名称alpha-butyl-alpha-phenyl-1H-imidazole-1-propiononitrile
英文同义词alpha-butyl-alpha-phenyl-1H-imidazole-1-propiononitrile;FENOPANIL;2-butyl-2-phenyl-3-(1H-imidazo-1-yl) propionitrile;BPIP;phenaproni;RH 2161;Sisthane;2-(1H-Imidazol-1-ylmethyl)-2-phenylhexanenitrile
CAS号61019-78-1
分子式C16H19N3
分子量253.34
EINECS号262-560-4
相关类别化学治疗剂;农药;杀菌剂
Mol文件61019-78-1.mol
结构式2-正丁基-2-苯基-3-(1H-咪唑-1-基)丙腈 结构式

2-正丁基-2-苯基-3-(1H-咪唑-1-基)丙腈 性质

EPA化学物质信息Fenapanil (61019-78-1)

2-正丁基-2-苯基-3-(1H-咪唑-1-基)丙腈 用途与合成方法

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1590mg/kg。家兔急性经皮LD50为5000mg/kg。
化学性质 
纯品为白色固体,原药为黏稠深色液体。b.p.200℃/93.3Pa,蒸气压0.133Pa (25℃)。溶解度为:丙酮50%、乙二醇25%、二甲苯50%、水1%。盐酸盐m.p.160~162℃,酸性或碱性介质中稳定,pH值9时半衰期为10d。
用途 
广谱、内吸性咪唑类杀菌剂,是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等多种真菌有良好的活性。用于防治小麦锈病、锈杆病,蚕豆灰霉病,苹果轮纹病和黑星病,棉花枯萎病、立枯病,油菜菌核病,水稻胡麻斑病、稻瘟病、纹枯病及某些作物白粉病等。一般以有效成分0.03%~0.12%喷雾,可有效防治白粉病。
生产方法 
制备方法一
α-正丁基苯乙腈的制备 将含量98%的2-苯基乙腈119.2g、氯丁烷185.2g、相转移催化剂四丁基溴化铵1.61g混合后,在搅拌下于10min内将160g50%的氢氧化钠滴入,因反应放热,1h内温度升至88℃,开始回流,然后降温至65℃,保温反应4.5g后,加水300mL,经搅拌分层等后处理,得产物163.2g,收率85%,含量90.5%。据报道,若改用PTCA相转移催化剂,并改变操作条件,开始回流后降温至85℃反应6~7h,产物含量达98%,收率88%,明显高于文献值。
1-氯-2-氰基-2-苯基己烷的制备 将含量98%的α-正丁基苯乙腈91g、二氯甲烷85g、四丁基溴化铵6.5g混合后,在20min内滴入160g的50%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热,待升温至65℃回流反应4.5h,经后处理得产物109.5g,含量96%,收率92%。
咪菌腈的合成 将50%氢氧化钠87.6g、咪唑132g、二甲基亚砜200g混合后升温至85℃,减压抽去前馏分,当反应温度达120℃时,部分低沸物蒸出(约2h),再升温至135℃,将109g 1-氯-2-氰基-2-苯基己烷在1h内滴加完全,于135℃保温反应8h,经后处理得含量60%咪菌腈黏状液198g,收率99%。
制备方法二
2-苯基己腈与聚甲醛羟甲基化,得到的醇再转化成甲基磺酸酯,最后与咪唑作用得咪菌腈。

安全信息

MSDS信息

2-正丁基-2-苯基-3-(1H-咪唑-1-基)丙腈 上下游产品信息

"2-正丁基-2-苯基-3-(1H-咪唑-1-基)丙腈"相关产品信息
2-正丁基-2-苯基-3-(1H-咪唑-1-基)丙腈
主页 | 企业会员服务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旧版入口 | 中文MSDS | CAS Index | 常用化学品CAS列表 | 化工产品目录 | 新产品列表 | 评选活动 | HS海关编码 | MSDS查询 | 化工站点

Copyright © 2016-2023 ChemicalBook 版权所有  京ICP备07040585号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2032676号  

互联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9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编号(京)-非经营性-2015-0073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证明(三级)  营业执照公示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本站规定,单位或个人购买相关危险物品应取得有效的资质、资格条件。
参考《应急管理部等多部门关于加强互联网销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通知 (应急〔2022〕119号)》《互联网危险物品信息发布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