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池水中的氰尿酸

2023/5/5 10:50:26 作者:小满

氰尿酸(英文名称cyanuricacid)又名三聚氰酸(tricyanicacid),2,4,6-三羟基-1,3,5-三嗪等。常温下为白色结晶,从水中析出,带两个结晶水。自1958年以来,氰尿酸首次被用于游泳池水消毒,以减缓含氯消毒剂的消耗量。

氰尿酸的性状图.jpeg

尽管有实验室研究表明,氰尿酸的性质比较稳定,在实验室环境中几乎不会发生生物性降解,但在自然环境中,氰尿酸会在微生物或紫外线的作用下缓慢分解为CO2和NH3。

C3H3N3O3→CO2+NH3

NH3与水中的次氯酸发生两个可逆反应:

HClO+NH3→NH2Cl+H2O

HClO+NH2Cl→NHCl2+H2O

这两个可逆反应对水中的次氯酸起到了储存缓释作用,使得水中的次氯酸浓度维持稳定,从而产生了持久的消毒效果。

氰尿酸的优缺点

优点:氯化异氰尿酸酯类消毒剂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消毒过程中能产生次氯酸的稳定剂—氰尿酸。能使水中的次氯酸浓度维持稳定,从而产生了消毒作用持久的效果。

缺点:由于氰尿酸不易分解和去除,因此很容易在水中集聚,当其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反而会严重抑制次氯酸的消毒效果,并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氰尿酸做为一种消毒副产物,其在游泳池水中的污染现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国内外控制标准、对消毒效果的影响及检测控制技术等内容在国内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氰尿酸的污染现状及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污染现状:

我国尚未有针对游泳池水中氰尿酸污染浓度水平的广泛调查,但是国外一些调查显示,游泳池水中氰尿酸的含量有超标的可能。例如Sandel的调查发现水中氰尿酸的平均值是75.9mg/L,最高值可高达406mg/L。Rakestraw的调查显示超过25%(122/486)游泳池水中氰尿酸含量大于100mg/L,甚至高达140mg/L,最高浓度可达500mg/L。因此我国游泳池水中存在消毒剂过量投加使得氰尿酸含量增高的可能。

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在消毒过程中,随着次氯酸的消耗氰尿酸会逐渐累积并增高,当其浓度足够高时反而会抑制次氯酸的产生,这时即使投放很高浓度的消毒剂,也不能生产足够的游离氯,而不能发挥其消毒效果,这称为氰尿酸的“氯锁(chlorinelock)”现象。Anderson等在实验室内模拟实际游泳池内不同氰尿酸水平(0、25、50和100mg/L)下,不同浓度的余氯(0.25、0.50和1.00mg/L)对粪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果,在恒温20℃,pH为7.0和9.0时,认为氰尿酸的浓度为(25~30)mg/L能起到稳定余氯的作用,但在高浓度氯的情况下,氰尿酸浓度越高,达到相同消毒效果所需要的氯浓度则越高。

氰尿酸被认为是消毒剂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消毒副产物,总体而言其毒性较低,人体摄入后24h内,有超过98%的氰尿酸不经代谢而直接从尿中排出。利用这一特点,在开展健康风险评价时通过测量泳池和游泳人群尿样中氰尿酸的浓度水平可获得游泳人群对泳池水的摄入量参数。但Sinclair等的最新研究发现氰尿酸的代谢能力在不同人群中差异较大,24h内大约25%以上的个体对其摄入剂量的排泄率不到80%,使用氰尿酸做为评估指标会低估人群对游泳池水的摄入量。

免责申明 ChemicalBook平台所发布的新闻资讯只作为知识提供,仅供各位业内人士参考和交流,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您不应 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与ChemicalBook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量:2031 0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氰尿酸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

三聚氰酸 202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