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45-52-5
中文名称
二氧化硅
英文名称
Silica, fumed
CAS
112945-52-5
分子式
O2Si
MDL 编号
MFCD00221516
分子量
60.08
MOL 文件
112945-52-5.mol
更新日期
2025/09/12 16:12:17

基本信息
中文别名
二氧化硅乳胶硅胶,胶体氧化硅
气相法二氧化硅
气相法二氧化硅,烟制二氧化硅
石英砂
二氧化硅
硅胶 60 G
二氧化硅 天然
天然二氧化硅
细砂
二氧化硅(高纯超细粉)
烟制二氧化硅
英文别名
AEROSIL(TM) 200BAKER SILICA GEL
CAB-OSIL M-5
CAB-O-SIL(TM) M-5
COLLOIDAL SILICA
CRISTOBALITE
DAVISIL(TM)
DRYING PEARLS ORANGE
IATROBEADS
LICHROSORB(R) 60
PHTHALOCYANINE IMMOBILIZED SILICA GEL
POTASSIUM HYDROXIDE-IMPREGNATED SILICA GEL
PRESEP(R) SILICA GEL TYPE 3L
QUARTZ
SAND
SILICA
SILICA GEL
SILICA GEL 100
SILICA GEL 12-28 MESH
SILICA GEL 30
所属类别
无机化工:硅胶物理化学性质
外观性状二氧化硅(112945-52-5)为白色粉状,密度2.3 ;lb/cu.ft ;at 25 ;°C,折光率 n 20/D 1.46
熔点>1600°C
密度2.3 lb/cu.ft at 25 °C (bulk density)(lit.)
折射率n20/D 1.46(lit.)
溶解度Practically insoluble in organic solvents, water, and
acids, except hydrofluoric acid; soluble in hot solutions of alkali
hydroxide. Forms a colloidal dispersion with water. For Aerosil,
solubility in water is 150 mg/L at 258℃ (pH 7).
形态powder
比重2.2
水解敏感性5: forms reversible hydrate
InChIInChI=1S/O2Si/c1-3-2
InChIKey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MILES[Si](=O)=O
应用领域
用途一
广泛用于各种涂料、塑料、粘合剂和密封剂中,在橡胶中用作补强剂用途二
用于电子封装、超大集成电路、高级陶瓷、油墨工业用途三
用作制造水玻璃、耐火材料、光学玻璃、光导纤维、石英玻璃仪器的原料,也可用于制超声波元件、吸附剂等用途四
用于显像管、投影管、示波管玻璃平面与荧光粉之间的粘结等常见问题列表
新型无机材料
气相二氧化硅(气相法白炭黑)是一种白色、无毒无味、无定形结构的纳米新型无机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粒径小、高比表面积、表面活性高、化学性质稳定等特点,使其具有优异的增稠、触变和补强性能,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AEROSIL®是赢创(Evonik)旗下享誉全球的气相法二氧化硅品牌,采用高温氢氧焰水解四氯化硅(SiCl₄)制备,拥有极高纯度和极细微的粒径,表现出极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流变调节性能。可根据应用需要分为亲水型与憎水型。
硅胶是具有三维空间网状结构的二氧化硅干凝胶,属多孔物质,具有很大的内表面积和特定的微孔体积,这种特性使它成为重要的干燥剂、吸附性和催化剂载体等。
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水也不跟水反应。是酸性氧化物,不跟一般酸反应。气态氟化氢跟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气态四氟化硅。跟热的浓强碱溶液或熔化的碱反应生成硅酸盐和水。跟多种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硅酸盐。用于制造石英玻璃、光学仪器、化学器皿、普通玻璃、耐火材料、光导纤维,陶瓷等。二氧化硅的性质不活泼,它不与除氟、氟化氢以外的卤素、卤化氢以及硫酸、硝酸、高氯酸作用(热浓磷酸除外)。常见的浓磷酸(或者说焦磷酸)在高温下即可腐蚀二氧化硅,生成杂多酸[2],高温下熔融硼酸盐或者硼酐亦可腐蚀二氧化硅,鉴于此性质,硼酸盐可以用于陶瓷烧制中的助熔剂,除此之外氟化氢也可以可使二氧化硅溶解的酸,生成易溶于水的氟硅酸: SiO₂ + 4HF = SiF4↑ + 2H₂O应用
硅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催化剂、催化剂载体、吸附剂、干燥剂等,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工原料。市场情况
气相二氧化硅是由德国Degussa(Evonik前身)公司的Harry Kloepfer于1942年率先合成。国外气相二氧化硅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壮大,形成了德国Degussa、德国wacker和美国Cabot为主体的跨国气相二氧化硅产业。我国于1964年在沈阳化工首先试验成功,并于1966年投入大生产。此后30多年我国气相二氧化硅产业发展极其缓慢,到2001年也仅有沈阳化工和上海氯碱两家企业生产。2002年,广州吉必时公司(现为广州吉必盛)成为我国第三家可以规模产业化生产气相二氧化硅的企业,从此,我国气相二氧化硅产业真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也涌现出了如湖北汇富纳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先进企业。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气相二氧化硅生产国,亲水气相二氧化硅产品性能与国外进口产品差距逐渐缩小,在某些领域(硅橡胶,油墨、涂料等)具备国产化替代能力。但是也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高端产品缺乏,中低端产品在硅橡胶领域竞争激烈,新市场开拓滞后等问题。尤其是在一些高端和高附加值应用领域,如化学机械抛光(CMP)、食品、医药等,依然被国外产品所垄断,表面改性产品产能少,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生产工艺
气相二氧化硅(简称气硅)是由硅的卤化物(主要是一甲基三氯硅烷、四氯化硅或三氯氢硅)在氢氧火焰1000 ℃或更高的温度下水解、燃烧形成二氧化硅原生粒子,再相互碰撞形成二次粒子并形成长链,生成带有表面羟基和吸附水的超微细白色粉末。
具体生产工艺称为化学气相沉积(CAV)法,又称热解法、干法或燃烧法。其原料一般为四氯化硅、氧气(或空气)和氢气,需在高温下反应而成,反应式为:SiCl₄ + 2H₂ + O₂ → SiO₂ + 4HCl。空气和氢气分别经过加压、分离、冷却脱水、硅胶干燥、除尘过滤后送入合成水解炉。将四氯化硅原料送至精馏塔精馏后,在蒸发器中加热蒸发,并以干燥、过滤后的空气为载体,送至合成水解炉。四氯化硅在高温下气化(火焰温度1000~1800 ℃)后,与一定量的氢和氧(或空气)在1800 ℃左右的高温下进行气相水解;此时生成的气硅颗粒极细,与气体形成气溶胶,不易捕集,故使其先在聚集器中聚集成较大颗粒,然后经旋风分离器收集,再送入脱酸炉,用含氮空气吹洗气硅至pH值为4~6即为成品。
气硅原生粒径为7~14 nm,氮吸附比表面积(NSA)为70~400 m²/g,充分分散后粒径较小,可达到纳米状态,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具有良好的补强、增稠、触变、消光、防沉降、抗流挂、抗紫外线和杀菌等多种作用,能有效改善涂料制品的应用性能,例如:防止颜填料的沉降分层、提高涂料的耐候性、抗刮擦性以及涂层与基材之间的结合强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