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也被称为异戊基咖啡因,是一种化学物质。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是白色结晶固体。它是咖啡因的衍生物,具有类似的生物活性。它在室温下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可以在水、乙醇、丙酮等溶剂中溶解。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具有类似咖啡因的兴奋效果,它常被添加到能量饮料、咖啡和其他饮品中,以增加人体的注意力和警觉性。

应用研究
1、梁彦涛等人探讨不同浓度的非特异性磷酸二酯酶(PDEs)抑制剂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对星形胶质细胞中环磷酸鸟苷(cGMP)浓度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纯化培养的SD乳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经鉴定(GFAP阳性)后随机分成8组,经不同浓度的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干预后,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胞内cGMP浓度,免疫荧光测定细胞的GFAP荧光强度值。结果: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0.3和0.4mmol·L-1干预后,cGMP浓度及GFAP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水平随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干预浓度的增加而增高,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结论: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可抑制PDEs的表达和cGMP降解[1]。
2、彭立红等人探讨依达拉奉对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诱导的B16细胞黑色素生成的影响。方法:B16细胞经75μmol/L 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处理后,加入浓度分别为0、25、100μmol/L的依达拉奉,共培养72h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细胞黑色素标志物HMB-45表达变化,NaOH裂解法测定黑色素含量,Western blot分析酪氨酸酶蛋白表达,多巴氧化法检测酪氨酸酶活性。结果:在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诱导下,B16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升高,HMB-45的表达上调,黑色素含量增加(均P<0.05),加入依达拉奉后,酪氨酸酶活性下降,HMB-45的表达下调,黑色素含量减少,并呈现剂量依赖性抑制效应(均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抑制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诱导的B16细胞黑色素生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酪氨酸酶活性及HMB-45的表达相关[2]。
参考文献
[1] 梁彦涛,张敬军. 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对星形胶质细胞环磷酸鸟苷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影响[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0,18(1):61-64. DOI:10.3969/j.issn.1008-0678.2010.01.013.
[2] 彭立红,吴泳宣,凌春桃,等. 依达拉奉对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诱导的B16细胞黑色素生成的影响[J].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25,38(1):1-5. DOI:10.13401/j.cnki.jsumc.2025.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