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氯芬酸(Diclofenac Acid)是非甾体抗炎药(NSAID)类药物的活性成分,其各种盐类形式(如双氯芬酸钾、双氯芬酸二乙胺、双氯芬酸钠)被广泛用于临床,以治疗疼痛和炎症。
高效抗炎镇痛:双氯芬酸在镇痛和抗炎方面具有强大疗效,适用于多种急慢性疼痛和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经、术后疼痛、肌肉扭伤等。
多剂型灵活性:
口服(如双氯芬酸钾/钠片剂):快速吸收,适合急性全身性疼痛。
外用(如双氯芬酸二乙胺凝胶/贴剂):局部作用,系统吸收低,减少胃肠道和心血管副作用。
注射剂:用于急性重症疼痛(如肾绞痛)。
缓释制剂:如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适合慢性疾病长期管理。
快速起效:口服双氯芬酸(钾盐)可在20-30分钟内起效,外用制剂(二乙胺盐)1-2小时内缓解局部疼痛。
广泛临床应用:双氯芬酸在骨科、风湿科、妇科、牙科等领域均有成熟应用,Cochrane综述证实其在急性肌肉骨骼疼痛中的有效人数(NNT)接近1.8。
局部与全身平衡:外用制剂(如双氯芬酸二乙胺凝胶)适合轻中度局部疼痛,口服或注射剂适合中重度全身性疼痛,满足不同患者需求。
双氯芬酸作为活性成分,通过以下机制发挥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
抑制环氧合酶(COX):
双氯芬酸非选择性地抑制COX-1和COX-2酶,阻断前列腺素(PGs,如PGE2)的合成。前列腺素是炎症、疼痛和发热的主要介质。
COX-2抑制:减少炎症部位红、肿、热、痛等症状。
COX-1抑制:可能影响胃黏膜保护和血小板聚集(与胃肠道副作用相关)。
相较其他NSAIDs,双氯芬酸对COX-2的抑制更强(选择性比约为1:4),因此抗炎效果显著。
局部组织作用:
外用制剂(如双氯芬酸二乙胺)通过皮肤渗透,在肌肉、关节滑液等炎症部位形成高浓度药物“储库”,持续抑制前列腺素生成,延长局部疗效(可达12小时)。
其他抗炎机制:
抑制脂氧合酶(LOX)途径,减少白三烯等促炎介质生成。
减少白细胞迁移、自由基生成和炎症因子(如IL-1、IL-6)释放,进一步缓解炎症反应。
镇痛作用:
降低前列腺素对外周神经末梢的敏化作用,减少疼痛信号传导。
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轻度作用,增强镇痛效果,特别对炎症相关疼痛(如运动疼痛)有效。
解热作用:
通过减少下丘脑前列腺素水平,调节体温中枢,缓解发热(较少用于此适应症)。
双氯芬酸的盐类形式(如钾盐、二乙胺盐、钠盐)主要影响其溶解度、吸收速度和给药途径:
双氯芬酸钾:水溶性高,口服吸收快(20-30分钟达峰),适合急性疼痛快速缓解。
双氯芬酸二乙胺:亲油性强,适合外用,皮肤渗透率高(如1.16%凝胶24小时累积渗透量达554 ng/cm²),系统吸收低(约6%)。
双氯芬酸钠:常用于口服缓释片或注射剂,起效稍慢但作用稳定,适合慢性疼痛管理。
适应症: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经、肌肉骨骼损伤、术后疼痛、牙痛等。
疗效数据:
急性疼痛:双氯芬酸二乙胺1.16%凝胶在48小时内显著降低颈痛运动疼痛评分(75% vs. 安慰剂23%)。
慢性疼痛:双氯芬酸钠缓释片(100-150 mg/日)在骨关节炎中有效缓解关节僵硬和疼痛(NNT≈3)。
给药方案:
口服:50-150 mg/日,分2-3次,饭后服用以减胃刺激。
外用:2-4 g凝胶,每日2-4次,涂抹于患处。
注射:75 mg/次,深部肌注,急性重症用。
副作用:
口服/注射:胃肠道不适(恶心、胃痛、溃疡)、肝肾功能损害、心血管风险(长期使用增加心梗/中风风险)。
外用:局部皮肤反应(红斑、瘙痒),罕见过敏反应(如光敏性皮炎)。
禁忌症:NSAIDs过敏、活动性消化道溃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妊娠晚期(>30周)、近期冠状动脉搭桥术史。
使用建议:
短期使用,推荐最低有效剂量。
外用时避免涂于破损皮肤或大面积使用(>600 cm²)。
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可减少口服制剂的胃肠副作用。
老年患者或有心血管病史者需谨慎,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双氯芬酸钾:口服为主,快速起效(20-30分钟),适合急性全身性疼痛,但胃肠副作用较多。
双氯芬酸二乙胺:外用为主,局部作用,系统吸收低,适合轻中度局部疼痛,副作用少。
双氯芬酸(基础成分):作为活性物质,其疗效一致,但盐类形式和给药途径决定临床应用场景。钠盐缓释和注射剂更适合慢性或重症管理,二乙胺盐适合局部治疗。
Henan Dongtai Pharmaceutical
联系商家时请提及chemicalbook,有助于交易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