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去铁药:去铁铵

2023/4/20 8:38:57

去铁铵概述

去铁铵属羟肟酸络合剂,白色结晶状粉末,如下图所示。去铁铵的密度为1.212g/cm3,折射率为1.537,主要成分是甲磺酸去铁胺,不能与氧化剂共存,需保存在远离阳光在寒冷的“ ( < -20 ℃ = -4)通风干燥的地方。



去铁铵样品图

去铁铵药理毒理

去铁铵是一种螯合剂,主要是其中的羟肟酸基团与游离或蛋白结合的3价铁(Fe3+)和铝(Al3+)形成稳定、无毒的水溶性铁胺和铝胺复合物(在酸性pH条件下结合作用加强),其复合物形成常数分别为1031和1025,由尿排出。但对二价离子如亚铁、铜、锌及钙等的亲和力很低,其复合物形成常数为1014或更低。螯合作用以1:1克分子的基础上进行。因此,理论上1g去铁胺可结合85mg三价铁或41mg三价铝离子。由于去铁胺螯合的特性,无论是游离的或者铁蛋白和铁血黄素结合的铁离子均能与之络合,形成铁胺复合物,进而清除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中的铁离子,但对转铁蛋白中的铁离子清除作用不强,更不能清除血红蛋白、肌球蛋白和细胞色素中的铁离子。本品还能动员和螯合与组织结合的铝离子。形成铝胺复合物。由于铁胺与铝胺这两种复合物均能从小便和粪便中排出,因而能减少铁和铝在器官的病理性沉积。然而,本品不能从转铁蛋白、血红蛋白或其它含有氯高铁血红素的物质中除去铁离子,因此不会产生缺铁性贫血。去铁胺主用于急性铁中毒的解救药,因为它与其他金属的亲和力小,故不适于其他金属中毒的解毒。去铁胺在胃肠道中吸收甚少,可通过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吸收,并迅速分布到各组织,在血浆组织中很快被酶代谢。

去铁胺药动学

去铁胺为多毛链霉菌(Stryptomyces pilosis)的代谢产物,将其中一些含铁的胺类物质经化学处理,除去铁后制得。去铁胺具有大量的羧肟酸基团,对Fe2+有非常强的络合作用,其稳定常数(k=1031)远比对钙(k=102)为大,而对大多数其他离子的络合力很小。其与铁蛋白、铁传递蛋白(ferritin and transferring)中的铁所形成的络合物,其稳定常数皆大于1030;但与血红蛋白、肌蛋白和含铁酶中铁的稳定常数并非如此,所以本品可使患铁蓄积疾患者排铁,产生负铁平衡。口服给药胃肠道吸收在15%以下。按10mg/kg体重给健康志愿者肌内注射DFO后30分钟,血浆浓度达高峰,为5.5μmol/L(8.7ug/ml).注射后1小时,铁胺(FO)高峰浓度为3.7μmol/L(2.3μg/ml)。体外试验DFO与血清蛋白质的结合少于10%。4种DFO的代谢产物已从铁负荷重的患者尿中分离并检测出来。对健康志愿者的研究表明,DFO和FO均呈双相清除。在期(快速),DFO的半衰期为1小时,FO为2.4小时;在第二期(缓慢),两者的半衰期均为6小时。已吸收的去铁胺经血浆酶代谢,迅速由尿排出。

去铁胺药物相互作用

维生素C与去铁胺合用可促进排铁作用,因维生素C可动员更多的铁转为可络合铁,但若可络合铁超过本品能络合的量,则多余的可络合铁将促进脂质过氧化作用,而引起组织损伤。

去铁胺适应症

去铁胺主要治疗和诊断慢性铁、铝负荷过量,急性铁中毒和慢性铁蓄积引起的疾病。

去铁胺使用注意事项

①去铁胺用药后可出现腹泻、心动过速、腿肌震颤等症状;②动物实验发现去铁胺可诱发胎儿骨畸形,妊娠动物不宜应用;③严重肾功能不全动物禁用;老年动物甚用。

去铁胺小结

去铁铵是一种铁螯合剂(与Fe(III)和许多其他金属阳离子结合),被广泛用于减少组织中的铁积累和沉积。去铁铵可上调HIF-1α水平,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去铁铵还具有抗增殖活性,还能抗增殖和诱导癌细胞凋亡和自噬。最新研究表明,去铁铵还可用于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抗癌和抗新冠肺炎的研究【1-5】。甚至于,去铁胺能通过抑制铁死亡促进创伤性脊髓损伤恢复,也能在治疗中耳炎的药物中有一定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Duscher D,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Hydroxylase Inhibitor Dimethyloxalylglycine and the Iron Chelator Deferoxamine in Diabetic and Aged Wound Healing. Plast Reconstr Surg. 2017 Mar;139(3):695e-706e.

[2]. Dongiovanni P, et al. Iron depletion by deferoxamine up-regulates glucose uptake and insulin signaling in hepatoma cells and in rat liver. Am J Pathol. 2008 Mar;172(3):738-47.

[3]. Wang G, et al. In vitro assessment of deferoxamine on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from tumor and bone marrow. Environ Toxicol Pharmacol. 2017 Jan;49:58-64.

[4]. Wu Y, et al. Neuroprotection of deferoxamine on rotenone-induced injury via accumulation of HIF-1 alpha and induction of autophagy in SH-SY5Y cells. Neurochem Int. 2010 Oct;57(3):198-205.

[5]. Bellotti D, et al. Deferoxamine B: A Natural, Excellent and Versatile Metal Chelator. Molecules. 2021 May 28;26(11):3255.

免责申明 ChemicalBook平台所发布的新闻资讯只作为知识提供,仅供各位业内人士参考和交流,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您不应 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与ChemicalBook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量:1923 0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去铁铵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