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PG)

2022/9/7 14:14:19

一、什么是“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根据其生化性质和免疫原性将其分成2个亚群,1~5组分的免疫原性相同,称为胃蛋白酶原Ⅰ(PGⅠ),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组分6和7被称为胃蛋白酶原Ⅱ(PGⅡ),除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外,贲门腺和胃窦的幽门腺的黏液颈细胞以及十二指肠上段也能产生PGⅡ。

AllImg_1.jpg

通常情况下,约有1%的PG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进入血液循环的PG在血液中非常稳定。血清PGⅠ和PGⅡ反映胃黏膜腺体和细胞的数量,也间接反映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当胃黏膜发生病理变化时,血清PG含量也随之改变。因此,监测血清中PG的浓度可以作为监测胃黏膜状态的手段。

二、胃癌早期预警指标-胃蛋白酶原(PG)检测

1.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黏膜癌变是重要的“过渡性事件”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成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的唯一途径。目前诊断胃癌的主要方法是纤维胃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其中胃镜被称为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

AllImg_2.jpg

目前观点认为,部分萎缩是可以逆转的,而一旦进入肠化生后,就很难发生逆转。因此,急需要一种工具,能够敏锐地发现胃黏膜萎缩的情况。此时,胃蛋白酶原检测即发挥出强大的作用。

当胃底腺萎缩时,主细胞数量减少,PGⅠ水平下降;而由于分泌PGⅡ细胞较多,此时PGⅡ仍然可以维持高水平状态,此时PGⅠ/PGⅡ显著下降;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以及胃窦腺向胃体延伸,出现胃底腺假幽门腺化生时,PGⅡ水平升高更多,PGⅠ/PGⅡ进一步下降。因此PGⅠ水平降低是胃底腺黏膜萎缩的可靠标志,PGⅠ/PGⅡ侧面反映了胃底腺黏膜萎缩程度。

AllImg_3.jpg

2.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展的始动因素

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胃癌发生的多步骤假说,即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旧称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上皮内瘤变(旧称异型增生)→胃癌的病变过程已被普遍接受,而幽门螺杆菌(Hp)感染已成为最重要的始动因素,同时Hp感染目前也已经公认为是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AllImg_4.jpg

因此,积极进行Hp检测,已经成为了防治胃癌的重要措施之一。Hp检测主要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手段,针对Hp阳性的感染人群,各大指南已达成共识,即Hp感染相关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建议根除。

Hp感染也会显著影响血清PG水平,起始时,PGⅠ、PGⅡ均升高,PGⅡ升高的幅度更快,则PGⅠ/PGⅡ下降,且Hp感染病灶越大,PGⅠ/PGⅡ降低幅度越大。但是,胃蛋白酶原检测的结果缺乏特异性,对于判断Hp是否感染仍需接受专门的Hp检测。  

免责申明 ChemicalBook平台所发布的新闻资讯只作为知识提供,仅供各位业内人士参考和交流,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您不应 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与ChemicalBook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量:1074 0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胃蛋白酶原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