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4-硝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是一种化学式为C12H15NO8,分子量为301.2494的化学品,又名对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常温下表现为白色至灰白色至黄色粉末。实验测定该物质熔点约为165-168°C,沸点为582.2°C at 760 mmHg,稳定性较高,常作为β-D-葡糖苷酶的显色底物,酶解后生成黄色溶液。
合成方法
以D-葡萄糖为原料,经醋酐进行乙酰化,将糖基部分溴代后与对硝基苯酚缩合,然后以甲醇钠水解即可制得β-D-葡萄糖苷酶底物4-硝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以该物质为底物测定细菌β-D-葡萄糖苷酶,可以快速区分白色念珠菌和都柏林念珠菌及快速鉴定肠球菌的方法。将底物制成纸片,最佳底物浓度为4mg/mL底物颜色变化显著,最适的磷酸盐缓冲液pH的为pH5.5,0.1mol/L NaOH溶液为终止液,能在20分钟内鉴别白色念珠菌和都柏林菌念珠菌,并且能够在20分钟内鉴定肠球菌,这为临床检验白色念珠菌和都柏林菌念珠菌提供了新的方法[1]。
应用与研究
荧光法测定β-葡萄糖苷酶(β-D-glucosidase,β-Glu)活性具有简单,灵敏的特点,探索荧光法测定β-Glu活性的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以茶汤(柑普茶)为碳源,通过自放热反应快速制备碳量子点(carbon dots, CDs),以其为荧光探针,基于荧光内滤效应建立β-Glu活性的新方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Ds具有类石墨结构,粒径约4.5 nm,主要含有C,O,N等元素;CDs的最佳激发波长320 nm,最佳发射波长385 nm。将对硝基苯酚(p-nitrophenol,p-NP)加入CDs溶液中,能引起CDs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且CDs荧光猝灭程度lg(I(0)/I)与p-NP浓度呈线性关系,基于此建立了一种定量分析p-NP的方法:利用4-硝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p-NPG)在β-Glu催化作用下产生p-NP,通过荧光猝灭作用测定p-NP浓度可间接测定β-Glu活性。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74 U/L,线性范围0.1~20 U/L。研究发现,CDs的发射谱带(385 nm)与p-NP在400 nm处的吸收峰有较大光谱重叠,且CDs的荧光寿命在加入p-NP后没有明显的变化,表明p-NP对CDs的荧光猝灭机理为内滤效应。实际样品分析表明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可应用于水果中β-Glu活性的测定[2]。
参考文献
[1]孙家莉,王金良,陈丽宇.对硝基苯-β-D-葡糖苷的合成及其应用:CN 200710057848[P].DOI:CN101337982 A.
[2]李博聪,黄高,苏柯,等.基于碳量子点的水果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方法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4(1):82-88.DOI:10.16433/j.1673-2383.2023.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