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氟化碳用于抗血栓治疗

2023/12/26 9:37:52 作者:云霄

背景

血栓性疾病,仍然是世界范围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因素。其中,抗血小板治疗是通过降低血小板反应性来预防血栓形成的关键方法。但是,严重的出血并发症成为限制抗血小板药物的主要因素,阻碍了血栓预防效果。Jinhui Wu 等人[1]提出向血小板细胞内递送四氟化碳,作为一种全新的抗血小板方式,用于具有低出血风险的血栓预防疗法。

血栓

四氟化碳的抗血栓作用

四氟化碳(PFC)因其惰性和生物安全性,被广泛用于血液替代品和氧载体,且几乎没有出血风险。PFC作为液体,与水和有机溶液相分离,倾向于形成单独的非相互作用相。因此,一些炎症细胞在与PFC相遇时,会在胞质中累积多个PFC液滴。这些胞内PFC液滴会形成物理屏障来占据和改变细胞环境,干扰必要的细胞内活动和功能,如信号转导和生物分子的自组装。PFC对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肺泡上皮细胞等的生物学作用已被报道。而在团队之前的研究中,观察到某些PFC具有潜在的血小板抑制现象。

研究进展

受此生物学现象启发,作者认为将四氟化碳传递到血小板胞内,抑制血小板功能,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抗血小板疗法。因此,采用超声乳化法构建了PFC纳米粒,对不同种类PFC /载体组合进行筛选,探索了PFC纳米粒对血小板的递送效果和抗血小板作用,并进行了体内抗血小板效应、出血风险和血栓预防效果的系列验证。

在该研究中,通过对不同种类PFC和载体材料的筛选,确定全氟三丁胺和白蛋白组合形成的纳米粒具有最佳的抗血小板效应和血小板递送能力。研究发现,在四氟化碳纳米粒制备过程中,天然白蛋白经“解折叠-自组装”后发生部分变性,而变性白蛋白与血小板产生高亲和力,介导PFC的胞质递送。

血小板胞质中的PFC被证实可以破坏血小板的细胞骨架重组,从而抑制血小板活化时的相关功能,如血块回缩、血小板铺展、脱颗粒等。作者在多种小鼠血栓模型中证明,静脉注射四氟化碳白蛋白纳米粒后产生显著的抗血小板效应,并有效阻断或延缓了动脉血栓的形成。

研究证实,与经典的临床抗血小板药物不同,血小板胞内递送四氟化碳白蛋白纳米粒是一种独立于血小板整合素αⅡbβ3的抗血小板模式。整合素αⅡbβ3是血小板膜上表达最多的受体,同时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阻断该受体将在抑制血栓时产生出血风险。临床抗血小板药物通过阻断血小板膜上不同激活受体,最终都会对整合素αⅡbβ3产生抑制,引起显著出血风险。

总之,血小板胞内递送四氟化碳白蛋白纳米粒的策略产生显著的体内外抗血小板效应,具有出血风险低,可以预防血栓形成,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抗血小板策略,并将为当前的抗血栓治疗提供一种潜在选择,具有临床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 Cytosolic perfluorocarbon delivery to platelets via albumin for antithrombotic therapy. doi:10.1016/j.jconrel.2023.01.036            

免责申明 ChemicalBook平台所发布的新闻资讯只作为知识提供,仅供各位业内人士参考和交流,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您不应 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与ChemicalBook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量:110 0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四氟化碳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