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霉素的说明书

2019/5/5 11:00:42

理化性质及结构[1]

罗红霉素为红霉素A的衍生物,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它保留了红霉素原有的抗菌活性和杀菌机制,并提高了化学稳定性和亲脂性,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临床上广谱的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以及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都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罗红霉素具有用量小、吸收快、作用时间长等特点,其不良反应为常见的恶心、腹痛、腹泻等消化道反应,还可发生头痛、头晕、皮疹和瘙痒等,特别是对肝、肾功能不良者,孕妇、哺乳期妇女要慎用。

罗红霉素几乎不溶于水,且属于浓度依赖型抗生素,抗菌效果与药物的浓度密切相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普通制剂常因崩解和溶出缓慢而影响药物的充分吸收,从而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罗红霉素

应用[3]

罗红霉素是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红霉素的衍生物,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等。罗红霉素的体外抗菌作用与红霉素相类似,体内抗菌作用比红霉素强1-4倍,临床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五官科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等。

作用机理

罗红霉素抗菌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2]。其抑制过程早期认为大环内酯类的作用是与细菌50s核蛋白亚单位结合,结合的部位在核蛋白体的供位(D位),该位点是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肽链伸长阶段所必需,正在伸长中的肽链和与肽链相连接的tRNA,每接受一个新的氨基酸都是在受位(A位)接受后移至供位。60年代的学说认为红霉素等与供位结合,阻止了肽链伸长的移位反应(translocationreaction),此反应受移位酶(translocase)催化。

罗红霉素或其它大环内酯类由于竞争性与供位结合就制止了肽链从"受位"移至"供位",从而阻断了肽链伸长并由此终止了蛋白质的合成。近年来根据许多分子基础研究提出了新的引人注目的假说,认为大环内酯类由于刺激了带着肽链的tRNA,使其在肽链伸长过程中从核蛋白体解离,由此导致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耐药性与药物不良反应[2]

最早几年,由于红霉素能诱导产生耐药性,因而被列为二线用药.体外试验证明。红霉素对军团菌、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沙眼衣原体抗菌活性好,故对其耐药性的问题也作了重新估计。因此,临床上目前已广泛使用红霉素类制剂。罗红霉素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是消化道症状,以恶心,纳差为常见,其次为胃痛或胃部不适,个别患者可出现皮疹或皮肤搔痒,发生率为4.1%。

纯化方法

向30g罗红霉素粗品中加入15ml甲醇和15ml乙醇组成的混合溶剂,三者混合并将其升温至50℃~65℃溶解澄清后缓慢冷却,待晶体析出后在-5℃下继续保温搅拌3h,过滤,并用少量0~5℃的上述混合溶剂洗涤固体,50~55℃烘干,得到28.7g罗红霉素。

经检测,HPLC含量为98.26%,杂质A未检出,杂质B0.05%,杂质C0.07%,杂质D0.03%,杂质E0.06%,杂质F 0.31%,杂质G 0.04%,杂质H 0.21%,杂质I 0.21%,杂质J 0.15%,杂质K0.12%。质量收率为95.67%。

鉴定方法

目前,测定罗红霉素的主要方法有微生物效价测定法(MA)、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HPLC)等,但MA法烦琐、费时,不能满足临床上急危重病人需快速检测血药浓度的要求,已逐渐被淘汰;HPLC法和RHLPC法测定准确,但仪器昂贵,样品预处理复杂。由于分光光度法仪器简单、操作快捷、测定成本低且条件易于控制、灵敏度高,已成为药物分析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目前用于测定罗红霉素的显色剂主要有甲酚红、茜素、二甲胺基苯甲醛、紫色素、7,7,8,8-四氰基对二次甲基苯醌(TCNQ)等,这些方法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为103~104L·mol-1·cm-1。

主要参考资料

[1] 黄薇, 王峰, 王守兴, & 唐波. (2007). 罗红霉素含量的荷移光谱法测定. 中国抗生素杂志, 32(9), 546-549.

[2] 杨擎宇, & 皮先明. (2002). 口服罗红霉素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16(2), 105-105.

[3] 冯萍, 秦永平, 俞汝佳, 梁茂植, 周志强, & 邹远高等. (2000). 罗红霉素分散片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中国抗生素杂志, 25(3), 207-209.

免责申明 ChemicalBook平台所发布的新闻资讯只作为知识提供,仅供各位业内人士参考和交流,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您不应 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与ChemicalBook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量:316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