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Japanese   Germany   Korea

鱼腥草

2022/4/26 9:29:54
拼音:Yú Xīng Cǎo 英文名称:Houttuynia cordata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干燥水上部分。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名见《名医别录》。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 传统医学认为,鱼腥草药性辛、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治疗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 鱼腥草叶 鱼腥草叶
  • 鱼腥草根 鱼腥草根
  • 鱼腥草提取物 鱼腥草提取物

植物形态

植物高20-80厘米。茎的下部伏地蔓生、生根,上部直立。叶对生,顶端有穗状花序,离瓣花类中的不完全花,无花萼、无花瓣,淡黄绿色穗状花序,两性花,白色似花片的构造为大型总苞片,长在花序基部,花期5—7月,果期7—10月。

茎下部伏地,节上轮生小根,上部直立,无毛或节上被毛。叶互生,薄纸质,有腺点;叶柄长1-4cm;托叶膜质,条形,长约2.5cm,下部与叶柄合生为叶鞘,基部扩大,略抱茎;叶片卵形或阔卵形,长4-10cm,宽3-6cm,先端短渐尖,基部心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常呈紫红色,两面脉上被柔毛。穗状花序生于茎顶,长约2cm,宽约5mm,与叶对生;总苞片4枚,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1.5cm,宽约0.6cm,白色;花小而密,无花被;雄蕊3,花丝长为花药的3倍,下部与子房合生;雌蕊1,由3心皮组成,子房上位,花柱3,分离。蒴果卵圆形,长2-3cm,先端开裂,具宿存花柱。种子多数,卵形。

生态分布

生态环境:生长于沟边、溪边及潮湿的疏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 川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化学成分

鱼腥草地上部分含挥发油、内含抗菌有效成分癸酰乙醛月桂醛,a-蒎烯和芳樟醇,前两者并有特异臭气。还含甲基正壬基甲酮樟烯月桂烯柠檬烯乙酸龙脑酯丁香烯。通常所说的鱼腥草素指的是癸酸乙醛的亚硫酸氢销的加成物。另含阿福甙,金丝桃甙,芸香甙绿原酸以及β-谷甾醇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叶含槲皮甙,花和果穗含异槲皮甙。 

药典论述

《本草经疏》:“治痰热壅肺,发为肺痈吐脓血之要药。”

《日华子本草》:“淡竹筒内煨,敷恶疮白秃。”

《履巉岩本草》:“大治中暑伏热闷乱,不省人事。”

《滇南本草》:“治肺痈咳嗽带脓血,痰有腥臭,大肠热毒,疗痔疮。”

《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乳腺炎,蜂窝织炎,中耳炎,肠炎。”

《医林纂要》:“行水,攻坚,去瘴,解暑。疗蛇虫毒,治脚气,溃痈疽,去瘀血。”

陈念祖:“生捣治呕血。”

《分类草药性》:“治五淋,消水肿,去食积,补虚弱,消膨胀。”

《岭南采药录》:“叶:敷恶毒大疮,能消毒;煎服能去湿热,治痢疾。”

《现代实用中药》:“生叶:烘热外贴,为发泡药,可治疮癣。凡疥癣肿胀,湿疹,腰痛等可作浴汤料。生嚼其根,防止冠心病的心绞痛发作。”

《中国药植图鉴》:“可作急救服毒的催吐剂。”

《常用中草药手册》:“消炎解毒,利尿消肿。治上呼吸道感染,肺脓疡,尿路炎症及其它部位化脓性炎症,毒蛇咬伤。”

药理作用

鱼腥草性寒,捣汁,晒干泡茶,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鱼腥草在中医中被认为清热解毒功能,目前生产运用的药物有鱼腥草注射液。用于痰热喘咳、热淋、热痢等病症。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生长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干燥。或鲜用。

炮制方法

鲜鱼腥草除去杂质。干鱼腥草除去杂质,迅速洗净,切段,干燥。

免责申明
ChemicalBook平台所发布的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是出于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仅供各位业内人士参考和交流,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您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配合您删除信息或是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