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帕酮的临床应用

2020/10/21 8:46:02

上世纪80年代,普罗帕酮、氟卡尼等药物的应用,使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发展到了顶峰,但90年代初,因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升高器质性心脏病的总死亡率,学者转而开始关注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对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利的临床研究都是针对心肌梗死、心衰的患者,只要患者心脏没有器质性病变,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是临床必不可少的一线治疗药物。北京医院汪芳教授介绍了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普罗帕酮的临床应用。

 一、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分为3类,具体代表药物如表1。

表1 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二、普罗帕酮作用机制

降低浦氏纤维及心室肌的自律性、减慢传导速度、延长APD和ERP;β受体阻滞作用;阻滞钙通道的作用。

三、普罗帕酮的药代动力学

普罗帕酮可被完全吸收,经CYP2D6酶系统代谢,其代谢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的。10%的患者代谢缓慢,半衰期较长。尽管其原形半衰期仅6小时,但因其活性代谢产物5-羟普罗帕酮半衰期较长,达到稳态血药浓度需72小时。应用较高剂量时,随血清浓度升高,与血浆蛋白结合减少,体内游离药物浓度呈非线性升高。

四、普罗帕酮的临床应用范围

1.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

房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心律失常(包括治疗及预防)、房颤或房扑、心律转复。

2.室性期前收缩

明确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非心肌梗死器质性心脏病、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室速(特发性室速,发作或复发时皆可用普罗帕酮或氟卡尼)。2014年AHA/ACC/HRS房颤指南推荐如表2。

表2 2014年AHA/ACC/HRS房颤指南中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推荐

五、普罗帕酮的临床疗效

1.控制室早、成对室早、非持续性室速的有效率为48%~65%。

2.室上速和阵发性房颤有效率超过50%。

3.治疗无器质性心脏病房颤患者的主要一线药物,口服弹丸量600mg转复房颤。

4.目前还没有心肌梗死后和CHF时应用的安全性资料。

5.对旁道有抑制作用。

6.与地高辛合用:地高辛浓度升高40%~60%。

7.与华法林合用:使华法林血药浓度升高,延长INR。

六、普罗帕酮的用量用法

1.静脉用药

推荐起始剂量1~2mg/kg,以10mg/min静推;单次通常为70mg,剂量不超过140mg。

2.口服

150mg tid或Q8h;3~4天后若无效,剂量可增加至200mg,200mg Q6h;QRS波增宽者慎用,剂量150mg tid。

七、普罗帕酮的不良反应

普罗帕酮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如表3。

表3 普罗帕酮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用药后应定期监测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必要时进行胸片、动态心电图、超声心电图等检查;门诊复查时认真询问相关的症状、进行细致的查体、与基线资料对比等非常重要,有助于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Ic类药物用于控制房颤或房扑时,可延长房内传导,减少房颤率;也可使房颤转变为房扑,反而造成更多的心房激动下传,加快心室率。其促心律失常作用多发生在用药24~48小时内,72小时后逐渐减少;发生促心律失常时应及时停药,测定血浆电解质浓度,包括血钾和血镁,并按具体心律失常处理;必要时可心室起搏,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时可以电复律。Ic类药物造成的不间断性室速处理较难,可给乳酸钠或碳酸氢钠,必要时可应用利多卡因。

八、普罗帕酮的药物相互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及药物的相互作用分为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两方面,可能相加而增强药物效用,也可能是作用相互抵消,甚至产生相反的结果而促心律失常。普罗帕酮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如表4。

表4 普罗帕酮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总之,药物治疗仍是目前抗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石,是抗心律失常急性和长期维持治疗的首选;Ic类药物可作为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抗心律失常的一线药物;普罗帕酮是目前最常用的Ic类药物,临床医生应掌握其正确、合理的使用方法。

免责申明 ChemicalBook平台所发布的新闻资讯只作为知识提供,仅供各位业内人士参考和交流,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您不应 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与ChemicalBook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量:1978 0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普罗帕酮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