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地尼的药理作用

2020/10/24 7:57:36

头孢地尼是第三代新型口服头孢类抗菌药物,1988年在日本首次合成,1991年首次在日本上市,1997年12月被美国FDA批准在美国上市,因其侧链上的羟氨基、氨噻基,不仅增强了对G-菌的抗菌活性和对b-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而且增强了对G+球菌的,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

1、药理作用

1.1头孢地尼的体外抗菌活性:与其他b一内酰胺类药物相同,头孢地尼通过和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和,使细菌壁变厚,在隔膜形成的部位发生水解并最终导致细菌死亡。与其他几种口服的广谱头孢菌素不同,头孢地尼对非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属和链球菌A、B、C、G群保持着良好的活性,对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属也具有优良的活性;对于不动菌属、博代菌属和假单胞菌属抗菌活性较弱;对于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的MIC值明显高于对青霉素敏感的肺炎链球菌;对于肠球菌、利斯特菌、军团菌无效。

1.2 头孢地尼的最低杀菌浓度(MBC)通常小于4倍MIC。体外抗生素后效应在肺炎链球菌是0.5—1.0 h,化脓性链球菌是2h,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均是0.8—1.5 h,其他凝固霉阴性葡萄球菌是0.7—4.1 h,流感嗜血杆菌是0.4—0.8h,卡他莫拉菌是0.5—1.0 h,大肠埃希菌是0.5—0.7h,头孢地尼联合应用利福平、替考拉林、万古霉素或克拉霉素治疗苯唑西林敏感的凝固霉阴性和阳性的葡萄球菌不相拮抗,但少有协同作用。头孢地尼对常见的13种B一内酰胺酶如TEM一1、CAZ一2、SHV一1、QXA一1和P99tpe Ia等的水解稳定 。

2 、头孢地尼的药代动力学

口服吸收非常快,血浆浓度达峰时间(Tmax)约为2h,半衰期为1.8—1.9h,在有肾功能障碍时,药物向尿中的排泄延迟,可见到血浆浓度升高和半衰期延长。头孢地尼进入水疱液(84—104%)、支气管黏膜组织(31—41%)、支气管上皮层液体(12—15%)、扁桃体组织24%,上颌窦和筛窦粘膜组织(16%)的药量较充分,在儿科急性细菌性中耳炎患者中,在给以单次7mg/kg和14mg/kg剂量头孢地尼3h后,中耳液中的平均药物浓度是相应血浆浓度的15%。

3 头孢地尼的时间依赖性杀菌作用以及血清浓度高于MIC的时间(%T>MIC值)

近年来,一系列的动物和人体试验研究揭示血清药物浓度高于MIC的时间(%T>MIC)是衡量时间依赖性杀菌药物(主要包括b一内酰胺类药物等)杀菌活性的主要药效动力学参数,也是的疗效预测参数。医学家还普遍认为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b一内酰胺酶类药物的%T>MIC至少在加% 一50%或以上时,才可能提供化的疗效和产生最低细菌耐药性。有资料显示,头孢地尼能提供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所有4种最常见病原体足够的%T>MIC的药物治疗剂量:肺炎链球菌(65%)、流感嗜血杆菌(44%)、卡他莫拉菌(50%)、金黄色葡萄球菌(5O%)。对于青霉素中介值的肺炎链球菌感染,头孢地尼也被推荐为治疗的良好选择。

4、 头孢地尼的安全性

头孢地尼对人类正常的粪便菌群几乎无影响。在一项涉及0.5—12.5的7例儿童的临床试验中,分别给予患者9—12.5mg/kg剂量的头孢地尼共计4—14d,粪便菌群只有轻度的变化。需氧菌和厌氧菌计数,除了肠球菌外变化很小。任一例在任何时间内,均没有出现非葡萄糖发酵菌和真菌占主要菌群的情况。体内试验未发现头孢地尼对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任何副作用。头孢地尼在其药理浓度的范围内,对单核细胞和多形核细胞的随机迁移、趋化、代谢活性和杀伤微生物的能力没有损害。

5、不良反应

在欧美临床试验中,5093例青少年和成年患者接受了头孢地尼胶囊600mg/d后,不良反应大多轻微而有自限性,没有人因服药死亡或长期不适。其中,3%因出现胃肠道不适(主要为腹泻和恶心)而停药,另有O.4%因皮疹而停药。在3 841例服头孢地尼的美国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腹泻15%,恶心3%,头痛2%,腹痛1%,皮疹0.9%,消化不良、胃肠胀气和呕吐各占O.7% ,阴道霉菌病占服药妇女的4%,阴道炎占服药妇女的1%。实验室指标异常的发生率分别是:尿白细胞增加和尿蛋白增多各占2% ,g一谷氨酰转移酶增加、淋巴细胞减少和微血红蛋白尿增加各占1%。

免责申明 ChemicalBook平台所发布的新闻资讯只作为知识提供,仅供各位业内人士参考和交流,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您不应 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与ChemicalBook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量:245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