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APR-246(又称PRIMA-1met或Eprenetapopt)是PRIMA-1的结构类似物,具有更好的活性和渗透性。PRIMA-1是一种能够重新激活突变型p53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而APR-246在体内可转化为活性化合物MQ(methylene quinuclidinone),通过作用于突变p53蛋白的硫醇基团,恢复其空间构象,从而恢复其转录活性和肿瘤抑制功能。APR-246已被证实在多种实体瘤和血液肿瘤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目前已在多发性骨髓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进入III期临床试验,但尚未有针对DLBCL的临床研究报道[1]。

APR-246的性状
在DLBCL细胞系中的敏感性差异
细胞增殖实验(MTS法)显示,不同类型的TP53突变DLBCL细胞系对APR-246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TP53野生型细胞系(如OCI-LY3、VAL、Dohh2)以及部分突变型细胞系(如OCI-LY1、OCI-LY7、TMD8)对低浓度APR-246敏感,其中OCI-LY7(第7号外显子Gly245Asp突变)最为敏感,24小时IC50约为18μM。而U2932、SUDHL-6、SUDHL-10和SUDHL-16等突变型细胞系对APR-246不敏感,IC50高于95μM。这表明APR-246的杀伤效果与TP53突变类型密切相关,错义突变细胞系更易响应,而剪接突变或无义突变细胞系则响应较差[1]。
诱导细胞死亡的主要机制
RNA-seq分析显示,APR-246处理后,OCI-LY7细胞中与p53相关的生物过程(如DNA损伤反应、细胞周期、凋亡和自噬)显著富集。GO和KEGG分析提示自噬、凋亡、p53、AMPK和mTOR等信号通路发生显著变化。进一步实验表明,APR-246诱导的细胞死亡主要依赖自噬而非凋亡。使用自噬抑制剂(HCQ)处理后,OCI-LY7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而凋亡抑制剂(QVD-OPH)作用较弱。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自噬相关蛋白SESN2和表观遗传调控蛋白CREBBP表达随APR-246浓度升高而上调,提示APR-246通过激活自噬通路诱导TP53突变型DLBCL细胞死亡[1]。
在小鼠体内的抗肿瘤效应
为验证APR-246在体内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者构建了NSG小鼠皮下移植OCI-LY7细胞模型。接种后第10天成瘤,随机分为对照组、40 mg/kg组和80 mg/kg组,每日腹腔注射APR-246,连续14天。结果显示,APR-246显著抑制肿瘤生长,80 mg/kg组肿瘤体积最小,呈剂量依赖性。解剖发现,给药组肿瘤组织出现液化坏死,周围伴有白色积液,提示APR-246在体内可诱导TP53突变型DLBCL细胞死亡。该实验为APR-246用于治疗TP53突变型DLBCL提供了临床前理论依据[1]。
参考文献
[1] 任天元.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TP53基因突变特征和临床意义及APR-246诱导细胞死亡的机制研究[D]. 天津医科大学, 2021. DOI:10.27366/d.cnki.gtyku.2021.00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