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雷诺嗪为哌嗪类抗心绞痛二线药,选择性抑制晚钠电流,减轻钙超载与能量耗竭,无血流动力学抑制。新近研究证实其通过阻断P2X7R-NLRP3炎症轴、减少微囊泡生成,发挥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口服雷诺嗪缓释片500-1000 mg bid,主要经CYP3A代谢,临床可用于慢性心绞痛及PCI围术期心肌保护[1]。
 
雷诺嗪的性状
药理作用
雷诺嗪属哌嗪乙酰胺衍生物,说明书适应症为“成人慢性心绞痛二线用药”,通过部分抑制脂肪酸β-氧化、促进葡萄糖有氧氧化提高ATP效率,无显著血流动力学影响,故可安全用于血压偏低或心率偏慢患者。欧美指南将其列为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无效或不能耐受时的替代选择;国内共识亦推荐用于冠脉微循环障碍及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稳定型心绞痛。药动学特点:口服缓释制剂Tmax 2-5 h,主要经CYP3A代谢,半衰期7 h,肾功能不全无需调量,与强效CYP3A抑制剂联用需减量至500 mg qd。近年研究提示其晚钠电流抑制特性可减轻钙超载,故被试用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围术期保护,但属超说明书使用,须充分知情同意[1]。
作用机制
Western blot与ELISA共同证实,雷诺嗪可下调P2X7受体、Caspase-1及NLRP3炎症小体蛋白表达,并减少下游IL-1β、IL-18分泌。使用特异性P2X7R拮抗剂A438079可复制类似效应,提示雷诺嗪至少部分通过阻断该轴发挥抗炎活性。进一步检测显示,雷诺嗪抑制P2X7R后,细胞内钙内流减少,ATP消耗下降,微囊泡生成随之降低,形成“钙稳态-能量保存-膜完整性”保护链。该机制首次将雷诺嗪的“晚钠抑制”与“炎症小体沉默”关联,为解释其抗再灌注损伤作用提供新视角,也为开发联合靶向P2X7R与钠通道的协同方案奠定实验基础[1]。
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急性效应
大鼠缺血30 min内,I/R组室性期前收缩、室速及室颤次数分别为25.7±35.5、0.8±2.0、0.5±1.3次,雷诺嗪预处理降至6.1±8.4、0.1±0.3、0.2±0.3次(P<0.05);再灌注2 h内,I/R组室早高达92.7±165.7次,RAN组降至16.7±35.8次,且未出现持续室速。心电图分析显示,雷诺嗪显著缩短再灌注初期QTc离散度,降低R-on-T诱发风险。该效应与其降低缺血区P2X7R-NLRP3活性、减少IL-1β介导的钠通道磷酸化有关,也与钙超载减轻、膜电位稳定相关。由于临床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是猝死重要原因,该发现支持在择期PCI术前口服雷诺嗪作为附加保护策略,但仍需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其安全性与有效性[1]。
参考文献
[1] 赵琳茹,张玉蕊,贺茂涛,等. 雷诺嗪抑制微囊泡生成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24, 40 (11): 907-913. DOI:10.13201/j.issn.1001-1439.2024.11.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