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糠油的压榨历史

2021/6/3 14:13:57
米糠油压榨在我国己有较长历史,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展了以米糠榨油为重点的综合利用工作,70年代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以米糠和玉米胚芽为中心的综合利用在全国范围内再度掀起,米糠油产量一度达年产8万吨以上。但由于当时的米厂规模较小,米糠榨油难以形成规模,加之米糠保鲜及精炼技术等不过关,加之后期受进口油脂油料的冲击,各地米糠油厂步履维艰。近几年国家对米糠资源的利用开始重视,加上稻米加工企业的规模化生产,米糠保鲜和精炼技术的提高,我国稻米油产量逐年提高。近几年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的专家、益海嘉里“金龙鱼”稻米油生产企业等各界人士的推动,米糠油的生产和销售发展势头良好,但客观上讲,我国的米糠油生产,从规模上与米糠油生产大国印度存在差距,从核心技术与装备上与米糠利用的发达国家美国与日本也存在客观差距,油脂工程师之家认为,米糠油的开发利用,既不能忘自菲薄否定国内米糠油发展的历史,又不能盲目自信,妄言战胜和超越,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技术与经验,对油脂行业充分利用资源,促进技术进步,行业有序竞争大有益处。本平台收集整理日本、美国、印度、中国等米糠榨油的历史与同仁分享,以期共同提高。

米糠油早起研发历史

1893年英国人Smethem发表了米糠油的性质,比重0.8907,皂化价193.2,碘价96.4。1903年,Brown发现米糠油的酸值在生糠中变化较快,并测定米糠中含有脂肪酶,时人称之为油脂分解酵素Lipase。

1910年,日本三共株式会社顾问铃木梅太郎博士成功地从米糠中提取出一种水溶性微量营养素复合物,并将其命名为aberic acid,铃木发现这种复合物在治疗脚气病患者中的作用,到1935年,这种化合物被成功的精制收集,并被描述为“谷维素”。

1911年,筑本( Tsujimoto)分馏米糠油的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20%,油酸45%,亚油酸35%。1914年左右美国路易斯安那Lousiiana拟使糠油加工工业化,结果因成本高而失败。其后意大利开始用浸出法取油,并以制肥皂。

日本米糠油的发展历史

1926年左右日本学术界开始注意米糠油问题,经历了水压机榨油、螺旋机榨油和浸出法取油等几个阶段,到1934年东京三东糠工业会社开始用苯浸出糠油, 1935年日本米糠稳定化技术得到发展,二战期间浸出溶剂供应紧张,各地皆放弃浸出法制油而改用压榨法,1937年东京米糠利用研究所用压榨制油法研究成功。1938年4月18日,九州精米株式会社于九州市小仓北区成立,它的前身是一战期间加藤平太郎创建的加藤精米所。加藤平太郎是日本米糠油产业化的创始者。

因压榨法成本低,品质优,但糠粕中仍含有9%左右油分,适合饲料用。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日本米糠制油工厂有80余家,每年产油2万余吨。

战后日本的米糠浸出得到恢复,采用的溶剂为已烷,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五O年间日本有二百八十六个浸出厂,到一九五一年只剩下十九个,奥利萨油化株式会社(オリザ油化、Oryza Oil & FatChemical)就是其中一个。奥利萨油化株式会社1939年(昭和14年)在岐阜县羽岛郡笠松市创立了岐阜稻油工业所,通过压榨法进行生产,1949年引入溶剂浸出法。1954年(昭和29年)改组为岐阜糠油工业株式会社。1964(昭和39年)更改公司名称奥利萨油化株式会社(国内也有译为沃利查油化公司)。

奥利萨公司的申请的美国专利

1976年奥利萨油化株式会社成功开发低温提取法NEM(new extraction method),以及新的油脂精炼法NRM(newrefining method), 在1982年获得美国专利。NEM是溶剂温度20℃的极度低温油的浸出方法。NRM是在高真空下的蒸馏脱酸油脂精炼法。1979年3月奥利萨油化公司来中国推广其专利技术,详见《米糠浸出及糠油精炼》(中国油脂杂志1979,04)。1986年奥利萨油化公司向中国湖北荆门油脂食品厂、湖南省和四川等地出口米糠油脂精炼成套设备。1988年(昭和63年),向台湾、缅甸出口nem成套设备,设备合同系与“三菱重工业(株)吉野制作所合作”,故国内一些文章介绍时,描述为吉野制作所连续精炼工艺。

米糠油公害事件

1968年3月,日本的福冈县,长崎县等地区的几十万只鸡突然死亡。经调查,发现是饲料中毒,经过追踪调查,这起事故最终被证实是来自福冈县北九州市的一家食用油工厂生产的被多氯联苯污染的米糠油引起的。造成这起严重米糠油公害事件的是カネミ倉庫株式会社(カネミそうこ)は,这家企业的前身正是生产米糠油的始祖加藤平太郎创建的加藤精米所,加藤三之輔任社长的东邦仓库株式会社,这家工厂米糠油脱臭用来加热油的热媒就是“多氯联苯”,这是一种传热性能良好的载体。在正常的工艺中,多氯联苯和油是在换热器中进行换热,并不会直接接触。但是这家工厂车间设备的老化以及管理不善,使得多氯联苯的管道破裂使得部分多氯联苯混入了正在加工的米糠油中,事后将污染的米糠油(暗油)销售给饲料企业,最终引起人畜中毒事件。这一事件在日本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我国台湾方面于1937年(民国26年)基隆玉福精米所最先榨油,后因战事关系于日本政府鼓励下,台北、桃园、台中、台南等地相继设立糠油工厂,全盛期间月产糠油3吨。

在日本事故发生的11年之后的1979年4月,台湾地区的彰化县鹿港、福兴、秀水、埔盐等乡镇附近的居民突然罹患未曾见过的皮肤病,病症有眼皮肿、手脚指甲发黑、身上有黑色皮疹,由于患者的人数高达数千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事后的调查显示,彰化县的彰化油脂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被多氯联苯污染的米糠油是这起事故的罪魁祸首。这起事故的原因跟日本的米糠油中毒事件完全一样,也是脱臭过程中作为传热介质的多氯联苯自管路中泄漏出来,污染了米糠油。台湾的这起事故发生在米糠油身上,消费者从此对米糠油心有余悸,米糠油也基本从台湾的食用油行列中退出。

美国米糠油生产知名企业

美国米糠油的生产始于1914年路易斯安那州,但工业化压榨没有成功。20世纪60年代建造了另一家工厂,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最终在80年代后期关闭。

1993年7月東京油脂工業株式会社根据他们在日本東京工場的米糠油生产技术和50多年经验,与国际贸易公司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Itochu Corporation)、美国阿肯色州的斯图加特稻田食品公司Rlceland Foods Inc 联合投资1000万美元建成年处理一万五千吨米糠的加工厂,浸出器采用皇冠公司设备,米糠日处理量400吨,糠油产量80吨/天。

差不多同期,美国的另一家加州的埃尔多拉多山(El Dorado Hills)的NutraCea和RiceX Co.两家公司联合开发了一种方法,以防止米糠变质。在此之前,该公司对“水稻稳定化”(rice stability stability)的专利生产工艺进行了大约25年的产品研究,这项工作最初是与美国农业部进行的,NutraCea公司于2009年收购巴西Pelotas的稻米油厂,并将其产能扩到为年处理米糠21万吨。2012年该公司改名为稻糠技术公司RiceBran Technologies。

目前稻田食品公司与稻糠技术公司是美国主要的米糠油加工商,也是世界领先的米糠健康食品生产商。在日本,奥利萨、J-oil、筑野食品等老牌糠油生产企业在行业内深耕多年,拥有多项自主研发技术。

日本与美国是目前米糠开发、生产技术最先进的国家,除了米糠油的生产外,以脱脂米糠为原料的各种食品、饮料等高附加值产品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内企业超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免责申明 ChemicalBook平台所发布的新闻资讯只作为知识提供,仅供各位业内人士参考和交流,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您不应 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与ChemicalBook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量:1007 0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米糠油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

米糠油的应用 20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