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尼布的研发历程与药理机制

2025/11/24 9:44:31 作者:流风

西地尼布,英文名为Cediranib,它是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通过特异性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信号通路发挥作用。西地尼布作为血管生成抑制剂,已在卵巢癌维持治疗领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试验证实将VEGF通路抑制剂加入传统化疗方案可增强疗效。截至2018年2月,西地尼布与尼达尼布的联合治疗方案在卵巢癌维持治疗领域处于临床试验探索阶段。

西地尼布的性状图

图1 西地尼布的性状图

研发历程

西地尼布的化学结构式

图2 西地尼布的化学结构式

西地尼布研发过程中经历三个关键阶段:Ⅰ期临床试验(2006-2008年):确定最大耐受剂量为45mg/日。Ⅱ期扩展研究(2009-2012年):在结直肠癌、胶质瘤等多瘤种中验证疗效。Ⅲ期专项研究(2013年至今):聚焦妇科肿瘤领域。药学特性研究显示,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为58%,血浆蛋白结合率92%,主要通过CYP3A4酶代谢。[1]

药理机制

西地尼布作为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竞争性结合ATP位点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VEGFR-2、VEGFR-3)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β)的磷酸化过程。实验数据显示,其对VEGFR-2的抑制活性达到纳摩尔级别(IC₅₀=2nM),显示出强效的血管生成阻断能力。[1]

临床应用

卵巢癌治疗领域2018年临床试验数据显示,西地尼布作为血管生成抑制剂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肿瘤血管生成来抑制癌细胞生长。该药物与贝伐单抗(单克隆抗VEGF抗体)同属靶向治疗药物,临床试验证实将VEGF通路抑制剂加入传统化疗方案可增强疗效。目前西地尼布与尼达尼布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属于卵巢癌维持治疗领域的探索性药物。眼科应用探索2016年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同类药物伊马替尼在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中未显示显著抑制作用,西地尼布因其双重作用机制被列为潜在替代方案。

参考文献

[1] 周元征.西地尼布类抗结核小分子的设计合成,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及选择性诊断探针的设计与验证[D]. 四川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2022.

免责申明 ChemicalBook平台所发布的新闻资讯只作为知识提供,仅供各位业内人士参考和交流,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您不应 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与ChemicalBook无关。文章中涉及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等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阅读量:105 0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西地尼布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