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合成甜味剂的特性及现状

2020/2/4 10:05:37

合成甜味剂是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一类化合物,最初人们探索合成甜味剂的目的是增加甜度,因为蔗糖的甜度有限,在很多产品中过量添加后,不仅甜度不够,而且会破坏产品的质构。而合成甜味剂的甜度高,很少用量即可达到甜度需求,实际也起到了降低成本的作用,因此,合成甜味剂自从面世以来,颇受市场的青睐。

随着健康消费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食品不再仅仅关注口感、价格等表面因素,对深层次的健康效应更加重视。合成甜味剂自进入市场以来,其安全性就饱受争议,其实各国食品安全部门都对其安全性进行了科学的评价并一致认为:在合理范围内使用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及天然甜味剂的出现,对合成甜味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这并没有阻碍合成甜味剂的发展,其整体产销量反而逐年增加,这主要缘于合成甜味剂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此外,合成甜味剂通常热量很低,尤其适合当下对"低热量"的追求,契合时代需求。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合成甜味剂的使用情况。

糖精

糖精是人类合成的代甜味剂,其化学名称是邻苯甲酰磺酰亚胺,食品工业使用的实际是其易溶于水的钠盐,因此会有轻微的苦味和金属味,其甜度是蔗糖的300-500倍。糖精钠曾是世界食品工业甜味剂的主要产品,在国内最繁盛时期的市场份额占到55%,但其安全性有待商榷,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糖精及其盐列入3类致癌物清单中,其使用量逐年降低,目前糖精在腌渍菜等低端产品中较为常见。

甜蜜素

甜蜜素是由氨基磺酸与环己胺及氢氧化钠反应而成,在1937年被首次发现,并于1950年投入工业化生产,被称为第二代合成甜味剂。甜蜜素的甜度是蔗糖的50倍,但其价格是所有甜味剂中最低廉的,但其也是争议的合成甜味剂。甜蜜素致癌的问题是阻碍其发展的首要因素,1968年美国宣布禁止使用甜蜜素后,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相继发布甜蜜素的禁止令,198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下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对甜蜜素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确定在11mg/kg/day的剂量下使用是安全的,而我国使用甜蜜素也是合法的,这也是我国许多出口产品中因检出甜蜜素而导致不合格的首要原因。

阿斯巴甜

阿斯巴甜本是一种药物,其甜味效应于1965年被偶然发现,其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是第三代合成甜味剂。阿斯巴甜分子中有一个裸露的氨基,其活性较强,因此阿斯巴甜不耐高温,碱性环境稳定性差,其适用于饮料等低温产品,目前是消费量的甜味剂。目前已确认的风险因素是其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苯丙氨酸,会引起苯丙酮尿症患者不适。

安赛蜜

安赛蜜在1967年由德国赫斯特公司首先发现,属于第四代合成甜味剂,其甜度与阿斯巴甜相近,约为蔗糖的200倍,但其甜味略差,有较明显的金属味,一般很少看见单独使用安赛蜜,通常与其他甜味剂联合使用,一方面可以掩盖自身的金属味,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协同增甜的效果。安赛蜜的安全性得到普遍认可,再加上低廉的价格,已成为糖精、甜蜜素等的有力替代品。

三氯蔗糖

三氯蔗糖是由英国泰莱公司于1976年申请专利的一种新型甜味剂,是少有的以蔗糖为原料合成的甜味剂,属于第五代合成甜味剂,其甜度约是蔗糖的600倍,最重要的是,其甜味与蔗糖类似,能够使产品的甜味更纯正。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理想,生产规模正逐步扩大,虽然迫于严苛的环保压力,其价格也不断攀升,但并不缺乏国际竞争力。安全性高、甜度高、甜味正、稳定性好是三氯蔗糖的特点,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已批准三氯蔗糖作为甜味剂使用,是全球增长最为迅速的合成甜味剂,增长率约为15%。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人工合成甜味剂市场中,三氯蔗糖和阿斯巴甜市场份额占比均为30%。照此发展,三氯蔗糖很快将超过阿斯巴甜,牢牢占据合成甜味剂的"头把交椅"。

纽甜

纽甜是最新一代的合成甜味剂,其甜度约是蔗糖的6000倍,按照甜度成本换算,其价格也非常具有优势。另外,纽甜的稳定性较高,经过450℃的高温焙烤后,仍有85%的纽甜存在。但在实际生产中,其稳定性并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而是均匀性,因为其甜度较高,在大规模生产中得以实现应用,但其对均匀性的要求也更高,极易出现甜度不均的现象,目前还处于市场导入期,市场份额很低。

合成甜味剂发展不会止步,"优胜劣汰"也是其发展的准则,除了要满足食品工业的要求,还要契合消费者对安全、健康的需求,唯有如此,合成甜味剂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免责申明 ChemicalBook平台所发布的新闻资讯只作为知识提供,仅供各位业内人士参考和交流,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您不应 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与ChemicalBook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量:138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