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2021/3/16 14:09:40

黄褐斑是一种常发于面部的难治性皮肤疾病,病因复杂,以不规则的色素沉着斑为特征。目前主要治疗药物有氢醌(对苯二酚)、维A酸、氨甲环酸等。

氢醌作为脱色剂一直是治疗黄褐斑的一线药物,常与氟轻松和维A酸搭配治疗黄褐斑。然而,这样的治疗常伴有较大的副作用。比如氢醌的不良反应包括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永久性皮肤白斑、外源性褐黄症和甲漂白、指甲褐色病变等;氟轻松作为外用的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会引发面部萎缩、毛线血管扩张、多毛症等;而维A酸会抑制皮脂腺活性,减少皮肤油脂分泌,导致皮肤敏感干燥。因此,这些方式在治疗黄褐斑的过程中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氨甲环酸又名传明酸,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止血药,通过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发挥止血功效。

直到1979年,一位日本女医生二条贞子,在使用氨甲环酸缓解慢性荨麻疹过程中,意外地发现患者脸上的黄褐斑居然淡化了,这个发现一下子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后经研究发现,氨甲环酸具有抗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可通过抑制纤溶酶原结合角质形成细胞,降低酪氨酸酶活性,抑制黑素合成,起到治疗黄褐斑的作用。

迄今为止,氨甲环酸淡化黄褐斑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早期研究认为,氨甲环酸与酪氨酸的化学结构部分相似,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可能是通过与酪氨酸竞争,从而干扰酪氨酸酶对酪氨酸的催化作用,从而干扰黑素的正常形成。

酪氨酶酸

酪氨酶酸是一种氧化酶,是黑色素形成的关键酶,也是调控黑色素生成的限速酶,直接影响黑色素的合成。在酪氨酸酶的催化作用下,酪氨酸被氧化为多巴醌;多巴醌自动氧化生成多巴和多巴色素,多巴也是酪氨酸酶的底物,它被催化后再次生成多巴醌;在半胱氨酸或者谷胱甘肽存在的条件下,多巴醌会转变成半胱氨酰多巴,最后生成褐黑色素。

除了氨甲环酸与酪氨酸因竞争性来抑制黑色素生成外,目前认为,以下几种机制,也可能是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原理。

①氨甲环酸的纤溶酶抑制作用,通过抑制纤溶酶-纤溶酶原途径,最终导致黑素生成减少, 起到淡化色斑的作用。②黄褐斑皮损处存在血管增生,纤溶酶释放与真皮细胞间基质结合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纤溶酶抑制的氨甲环酸可以抑制血管形成,减少红斑及血管数量。③氨甲环酸对肥大细胞的影响也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研究证明即便是低剂量、短周期的给药,氨甲环酸仍可达到较为理想的祛斑效果。另外,氢甲环酸在临床上作为止血药已经使用多年,一般认为耐受性良好,出现副作用的情况比较罕见,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所以它也是目前治疗黄褐斑的首选药物。

临床上,氨甲环酸用于治疗黄褐斑已有多种给药方式,如口服给药、皮下注射及局部外用给药等。 

其中,口服给药制剂用于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较为广泛,也呈现出较好的祛斑效果,但这种改善在停止治疗的 1个月后往往会复发,因此口服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存在复发率。而且口服给药剂量较大,可能会引起一些胃肠道的副作用。

局部微量注射氨甲环酸,能够让药物有效到达局部皮下位置,解决透皮吸收的问题,减少药物系统应用带来的副作用,但这种方式也容易导致局部的过敏和刺激,引起局部短暂的不适及轻微风团。据了解,这些研究大多没有设置对照组,且随访时间较短,具体疗效也有待进一步验证。

局部外用给药,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且方便患者使用。但是由于氨甲环酸亲水性强,因此很难通过皮肤角质层障碍,需要通过脂质体等促渗技术对药物进行包裹从而促进经皮渗透性。经皮给药制剂不仅能够达到局部治疗目的,提高疗效,而且不良反应少且操作简便,将会是局部治疗黄褐斑的首选制剂。

AllImg_6.jpg

透皮吸收因子(TAF)技术, 是在医药理论体系、药剂学技术的基础上,融合专项处方设计和精良的制备工艺而研制出来的一种生物技术。主要运用了臭氧促透技术、剪切技术、包衣技术等,可以促进活性成分透过皮肤屏障,深入到皮肤各层组织,提高透皮吸收效率和透皮吸收靶向性,准确治疗皮肤受损部位。

皙毓(黄)医用黄褐斑贴敷料,采用透皮吸收因子(TAF)技术,对活性成分氨甲环酸、维生素C、熊果苷进行剪切、包衣、促透,使其靶向性到达皮肤患处进行作用,氨甲环酸能够避免微血管出血、发炎而引起的黑色素沉淀,抑制黑色素的生成。维生素C能够快速入血,清除多余氧自由基,促进胶原蛋白生成,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的生成。熊果苷则能够加速黑色素的分解与排泄,减少皮肤色素沉积。

皙毓(黄)医用黄褐斑贴敷料,简化物质、简单护肤、安全可靠,对于黄褐斑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提亮肤色、改善暗沉,为治疗黄褐斑提供新的选择。

黄褐斑的治疗过程复杂而漫长,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耐心治疗,不滥用药物和化妆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注意做好防晒保湿和规律的饮食睡眠,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信心,相信黄褐斑一定能得到良好的改善。

免责申明 ChemicalBook平台所发布的新闻资讯只作为知识提供,仅供各位业内人士参考和交流,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您不应 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与ChemicalBook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量:122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