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氯蔗糖,顾名思义,是以我们熟悉的蔗糖(白糖)为原料,通过特定的化学改性(氯化反应)制成的人工合成甜味剂 。这个改性过程非常巧妙:科学家在蔗糖分子上精准地“挂”上三个氯原子,使其甜度飙升到蔗糖的600倍左右(有研究称可达700倍),同时神奇地让身体无法将其识别为糖分进行代谢吸收。

发现历史
20世纪70年代,伦敦大学伊丽莎白女王学院Hough L教授等在英国泰莱公司的支持下进行了蔗糖的卤化衍生物的研究,结果发现了三氯蔗糖的高甜度和高品质甜味。在1976年申请专利,并于1988年投入市场,原始商标名称为Splenda,美国FDA于1998年3月21日批准使用,1989年FAO/WHO 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对三氯蔗糖的安全性进行了确认。1991年,加拿大卫生福利部也确认了三氯蔗糖的安全性,并批准三氯蔗糖的使用。随后美国、日本、欧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也都确认了三氯蔗糖的安全性并批准其使用。我国也于1997年正式批准使用三氯蔗糖。现已有100多个国家批准三氯蔗糖作为食品甜味剂在食品中广泛应用。
安全性
三氯蔗糖在人体内不参与代谢,不被人体吸收,热量值为零,是糖尿病人理想的甜味代用品。1998年经FDA审核认证,它可作为所有食品的通用甜味剂,并且不影响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可以为糖尿病患者接受。
另外,三氯蔗糖不被龋齿病菌利用,能够减少口腔内病菌产生的酸量以及链球菌细胞在牙齿表面的黏附,有效的起到抗龋齿作用。动物研究表明,三氯蔗糖在超过人类使用水平几百倍的大剂量情况下,始终长期食用也很安全。
在普通人类志愿者身上进行的长期实验表明,三氯蔗糖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可逆作用。经长期安全性认证试验,美国FDA确认其为GRAS(安全)级添加物。
应用优势
在一些食品生产应用中,阿斯巴甜滋味口感不错,但是易分解,不稳定;甜蜜素、糖精安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争议,且易产生后苦味;所谓的“蛋白糖”成分不一,安全性差,使用易造成糖精和甜蜜素超标;糖醇类甜味剂甜度低,使用成本高,且溶解吸热大于蔗糖,虽然易产生清凉感,但口味异于蔗糖的甜熟感。
而三氯蔗糖甜味感非常接近蔗糖,对热、酸、碱十分稳定,且安全性高,因此成为广泛应用的甜味剂。